美文网首页《一起来读书》
读《读书这么好的事》随记

读《读书这么好的事》随记

作者: 陈俊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22:24 被阅读391次

    知道张新颖的《读书这么好的事》这本书,是在去年的心远读书会理事会上,直至今年四月十日才买到手,书非买不能畅快读也,自己的书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四月十四日晚初读完毕,一路读来一路记。张新颖写此书,卷首就已点明是“向读过的书,向那些书的作者致敬”,正因为是致敬的文字,行笔变得灵动而真诚。


    1.拥有一本书的真正意思是阅读它,通过阅读使书的内涵进入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于是读者狭窄的心拥有了一个大大的宇宙。

    2.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我是我读到和记得的所有东西的总和,读书成了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所读的书会在身上留下种子。

    3.有了书,即使住在牛棚里,钱锺书也愿意;拥有了一本里尔克的《罗丹》,熊秉明滇南边境枯燥的军旅生活有了色彩,并感觉拥有了护身符;有了书从小见惯了杀人和死亡的沈从文小兵,拥有了精神世界的存在,拥有了一个可以向往的光辉所在,成了沈从文作家。

    4.读书一定要读经典的书,张新颖把它称为“书中的恒星”。读书切不可满足于印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浅层次,阅读应建立起基础书、核心书的意识,努力在读一流作品之中让自已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得到锻炼与启发,在读不太懂的书中得到文字的召唤,练就阅读的下巴,享受高卓的乐趣。

    5.读书一定先要读出书的好处,然后再批评它的坏处,这就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营养,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6.张新颖在书中说,平时不起眼的工具书,并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书。一点也不张扬地包含着丰富的能量,真可谓“一翻解万难,俯仰终宇宙” 我觉得人太容易被日常的琐事所厌烦,被已知的经验所囿限,正需要百科全书这类的钥匙,时时为我们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7.有人说现代人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理解和想象的能力说不准要退化了,未必就没有一点儿道理。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是获得知识以前的无知,而博学者的无知是获得知识以后的无知。

    8.关于重读,张先生认为读一本已经读过的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怀念的感情需要,如果你能够从它那里不断发现以前未曾读出的新东西,其实你就是在读一本新书。每次重读,我们发生变化,书也发生变化,词语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在不断重读中,会有“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

    9.读书笔记没有一定之规,可以写得严肃不苟,也可以生动活泼;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提出疑问和辩难;可以概括要点,也可关注细节,要点不一点比细节重要;可以条分缕析,也可记下含混而丰富的感受。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10.网络时代,还需要点笨拙精神,那就是抄写与背诵,大文学家张溥,每遇好书常抄六七次,书房取名为“七录斋”关于中国的抄书方式,本雅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一定是有所坚持,有所变化。

    11.我们正处在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刻,人们担忧着书籍会不会像唱片一样消失。其实纸质阅读有其特质,他更多的偏向于深思并作出反应,在文化史上不存在一物简单杀死另一物的事例,只是使旧物发生深刻变革,阅读因阅读经验的唯一性而存在。

    12.1927年7月16日,鲁迅应邀到广州知用中学作了一个题为《读书杂谈》的演讲。鲁迅的这个演讲很朴实,他说读书可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就像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一样,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鲁迅还特别强调“倘只看书,便成了书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多与实社会、实人生接触。

    13.张新颖所列举的读书的“十二种声音”中,我最喜爱的是培根的那段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书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变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学所学,皆成性格。”最有趣的是本雅明的论述,他认为文字经历了从直立慢慢躺倒的过程(直立在石碑上,平躺在书籍里),而今天,文字又开始慢慢站了起来(电影及广告牌)。

    14.奥地利伟大的诗人在其题为《阅读者》的诗中写道:“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惊。”阅读者一定要从书中抬起眼来,爱玛包法利喜欢阅读,她的想象力被她的阅读的那些庸俗言情故事所腐蚀。堂吉诃德这位绅士把自己埋进书里,从曙色蒙蒙读到星光幽幽,无休止的苦读,最后读出个疯疯癫癫,阅读绑架了他,书的世界成了他唯一的世界,其实作者智慧结束的地方,都是我们智慧开始的地方。沈从文正是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在读一本社会大书。人们赞颂歌德,说他“能看懂布满星辰的书卷,能与海浪进行对话。”这才是阅读者应有的姿态。

    15.张新颖认为,带着满脑子的想法来读书,可能造成大的障碍。当我们的大脑要去接受新的东西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把大脑空出来,所谓虚心不是态度好的意思,是真正地把你的心空出来。摒弃有知的优越感,在无知的位置上去“胡思乱想”,说不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6.读书这件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法,境界也不同,庄子寓言里面,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进道的顺序,也可看作是做学问的顺序,读书的顺序。说的是“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张新颖认为,一年而野是说一开始读书要放纵自己打开一个大格局,二年而从,就是从一个很高的地方下到一个比较平实的地方, 三年而通,就是贯通了野与从后,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四年而物,能够排除内心干扰而及物,和外面的世界发生关系。五年而来,是来到我们心里来。张先生自认为只能解释到第五层次。

    1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为什么还会有所会意?这个解更多的指向概括、提炼、总结,会意更多的是感性的东西。其实我们读书不要急于去形成一个观点,让感性的东西保存得长久一点,感性的东西最珍贵。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也是慢慢地从生活中体会出来的,自然生长出来的感性的东西,一个问题在身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可能它给予你的营养更多。有时营养我们的绝不是干巴巴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所以,好的大脑是野生的、枝叶繁茂的植物,而不是修剪得很规矩、排列很整齐的树木。

    18.何为经典,卡尔维诺提出了十四条定义,个人以为比较有意思的定义有如下几条:“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反过来也成立“一部经典作品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再看,“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反过来也成立“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哈哈经典就是这般的倔强存在。“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有意思,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蒙田说,任何好书的摘要,都是愚不可及的。哈哈,还是摘了些,想了些,权当还书债吧。


    读《读书这么好的事》随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读书这么好的事》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ys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