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头摆满了常读的书和正读的书,因为从图书馆借的书有归还期限,我自然把这本《读书这么好的事》放置最上面。儿子看了书名偷偷地乐,我不明所以,就问他为什么笑,他答不上来。可能在他对读书的好体验还不深,而我却以能始终与书为伴为荣的。
与儿子相似的是,大学毕业的女儿对我所读书目也兴趣不大,跟我对她酷爱的小说类型毫无兴致一样。我们在各自书的海洋里漫游,撷取各自喜欢的浪花,珍藏在心的港湾里。我们都是通过读书打开世界的门,通过读书铺就人生的路。正如张新颖所说,读书,“为什么这样一个题目,大家要老是去谈它?老是去谈它,这本身就说明,读书这个东西,可能是我们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基本的行为,一种基本的精神生活方式。”他还谈到另外一个原因:“读书是一个有魅力的问题,虽然它很老了,但是它很有魅力。”
看到有关读书的书,我就不由自主会翻几页,甚至买回或借到。这可能跟我的职业有关,教书匠就是教人读书的嘛!可惜现代的环境不容乐观,书中多次引用布鲁姆的话,“我们正处在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代。”所以,每当我听说做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而不爱读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心如刀绞。不够热爱读书的老师,如何带动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如同没有读书爱好的家庭,怎么去熏染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我非常赞成一种观点——一所好学校,就是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带领一群爱读书的学生读书嘛!回到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一个好班,就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带领一群爱读书的学生读书嘛!
我很庆幸,在所任班级进入初三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把二十年前买的杂志分发给了学生。七班一个很普通的班,竟对我装满书的大袋子这么感兴趣,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晚自习课上,我宣布,谁写完作业就可以来找我领一本《青年文摘》或《读者》时,学生写作业的神通似乎一下子见长了,我还从没见过他们像这样写得又快又好的呢。我知道了,久封闭在学校的他们多么渴望精神的营养啊,可惜我提供给他们的营养数量太有限了,没过几天,就有好几个同学来找我要新书,他们把发到教室里的早已经看完了。
我从刚参加工作时开始订阅杂志,每月工资的一部分开销都是奉献给了书店的,有时买《读者》,有时订《青年文摘》,《杂文》也买过几期,但是订的最多的还是《辽宁青年》和《小小说》。每到县城,书店是必逛的地方,即使不买书,也愿意转一圈,发现感兴趣的书,还会不由自主地翻看,往往看着看着就禁不住诱惑——一并买回家了。
前几天有简友谈到财富自由的观点,所谓财富自由并不是拥有多得花不完的钱,而是当你发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能毫不犹豫下单。这样说来,我在二十年前便已财富自由了,虽然那时我的工资每月才三百多。除了书,很难有什么其它东西让我觉得是生活之必需。我苦恼的是,过不了几天就得整理一番案头书,而书橱总是不够用。
《读书这么好的事》这本小书篇幅不大,但内涵还是异常丰富的,我从中学到了一种方法,一种在已经存在的书中、从其他人那里寻找自己的认同的情趣;比这种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向读过的书,向那些书的作者致敬的方式——引用。
“一个人要有朋友,要有自己钟情的人,对于书,也是一样。也许别人可以帮助你去摸索,去寻找,但最终还是要你自己去找到,你自己去建立起感情。”
找到自己的书的书读,它们是书中的恒星,能避免你的读书空泛、五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