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教育部将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9月24日,北京日报)
很多网友纷纷举双手支持教育部即将出台的这项新规定,他们认为教授首先是一名教师,就应当尽到“教书育人”的义务。不过,网友的声音也不尽一致,有人不禁发问,“每一个教授都会讲课吗?教授的授课方式真的适合本科生吗?”
并非所有“教授”都是一个好“讲师”。从学术水平和素养上来看,教授自然要比讲师拥有更为深厚的学术积淀。不过,学术水平高是一码事,在课堂上把学术转化成本科生能理解接受的知识又是另一码事。诚然,本科课堂上不乏讲得精彩的“大师”,听他们讲课,学生常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然而,并非所有的教授都能把课堂变成释放“魅力”的舞台。有些教授虽然能够在学术交流会上“侃侃而谈”,但是面对毫无学术基础的本科生,他们却不知“从何谈起”,一不小心就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相反,很多讲师因为长期接触本科生,他们就会更了解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能制定出适合本科生的学习方案和教课方式。
教育应当“人尽其用”。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在同一个阶段中,对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要求又不一致。因此,在分配师资力量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的是让教师“人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最大价值。在大学里,教授的确更适合带博士生和研究生,因为教授研究型的授课方式更适用于博士生和研究生。这种方式于本科生而言,不但压力倍增,还经常会因为跟不上教授的节奏而信心受挫。这样一来,对教授和本科生来讲便是“两相为难”。
教授应当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教授于本科生而言不应该是“过氧化氢”,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加入的“二氧化锰”。教授作为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本科生成长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他们一些学术上的指引和拔高,这对本科生而言,也是学习中的大收获。其实,教授接触本科生的方式不止回归课堂一种。比如重庆大学便会在本科生入校的时候开设“新生研讨课”,让教授给新生们上大学第一课,在一开始就给本科生种下一颗学术的种子。除此之外,还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虽然不是在课堂上和教授学习知识,但是课下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受到教授的熏陶。
让教授回归本科课堂的初衷是让教授与本科生能够有更多接触,让本科培养更有质量。“条条大路通罗马”,教授传道受业的路也不止一条,如果只是简单地用给本科生上课来考核所有教授,这是否有“一刀切”懒政之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