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84032/34f3fd4e5314db8f.jpg)
你的心会因此而变得健全茁壮,他既不臣服也不抗拒,他会变的活泼,变得全神贯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的世界。
学习和累积知识是两回事,学习是不断的在进行的一种觉察的活动,而。而不是从累积的事物中采取行动。大部分的人都把姿势变成了记忆、概念和经验,然后基于这些东西来采取行动。学习不是一种累积,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
有了成熟的知识,才能产生智能,如果不认识自己,内心不会有秩序,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美德了。只有一个不累积而永远在学习的心,才能了解这个所谓的我是什么。认识自己和累积对自己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个不断在累积知识的心是学不到什么的,他只能从累积一些信息和经验,然后基于这个背景去学一些东西,因此他从未真的领会什么。
你能不能静静的聆听,就像大地承接种子一般,然后看看自己的心能不能安静下来。请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头饰及活动才能安静下来。富有创造性的空气。并不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境界,他会在没有邀约的情况下暗自降临。只有处在这种境界里,才能得到更新和改革。
关系就是一面镜子。关系犹如一面镜子,它透过我。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在关系中去看自己,因为我们会立刻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批判和辩解。不论你有多少学问或思想,你的心永远是受限的。一颗受限的心,无论扩张到什么。仍然在思想的局限之内,因此,解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信仰吗?如果真的需要,理由是什么?眼前存在的山河、大地及阳光是不需要我们去信仰,和太阳吵架这件事也不需要信仰,我们更不需要去相信人生是充充满痛苦和无尽野心的,因为这就是事实,只有当我们想逃避事实,躲进幻觉里的时候,才需要信仰。
我们想逃避自己的孤独和深沉的恐惧,所以才会依赖另一个人,或是想着借由伴侣的关系来滋养自己。我们是行动的造作者。别人只是我们游戏中的人质,当人质反过来有所要求时,我们就会感到震惊和哀伤。如果自己的城堡非常坚强,里面没有任何脆弱之处,那么外在的力量是伤不到我们的。我们必须了解内心随着年龄而升起的一些倾向,并且要在我们还有能力观察和研究自己的时候加以转化。我们必须在当下观察和了解内心的恐惧,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孤独、恐惧、需求和脆弱之处,而不只是只是去了解外在的压力和必须负起的责任.
独立生活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生活就是关系的互动。若想觉察到关系的真相,需要高度的智慧以及自我探索的敏锐觉知。缺少了这份敏锐而流畅的角色,那些具有操控性的倾向会越来越强烈,就要导致内心的不平衡。你必须在当下看到谁的年龄而发展出来的思维和情绪习惯,透过对他们的了解,才能转化他们内在附着感的本身,就能带来祥和及喜悦。
恐惧会让我们臣服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顺从、追随和模仿?因为我们害怕面对不确定感,我们想得到经济和道德上的确定感。想得到一个安全的位置,获得赞许。我们从不想面对痛苦和问题,而只想封闭自己。因此,无论是显意识或潜意识里的恐惧,都会导致我们臣服于上司、生理、政治上的领袖或政府。恐惧也会让我们控制自己,不去伤害别人,因为我们害怕受到处罚。
接触恐惧。
对野地里的动物时,我们的身体会直觉的产生恐惧,这是一种正常、健康而有自然的反应。这其实不能算是一种恐惧,而是保护自己的欲望。但是心理上如果一直想得到确定感,就会坐涨恐惧。一个不断想得到确定感的心是不可能稳定的,同时也尝不到永恒的滋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84032/bc94bc12bcbd89ef.jpg)
如何观察愤怒?
当我发现自己在愤怒时,会立刻对自己说,我在。在愤怒,在愤怒产生的那一刻,我其实是不存在的,我是在事后出现的,其实是一种时间感。我能不能看着恐惧而不去排除眼前的事实?若是排除心中的某个事实,你就无法打开内在的宇宙之门了。我们必须回到心中的那个事实,并且看到其他的事实,这样才能打开内在的。内在宇宙的门。
恐惧的根由。
渴望变得更好,更有成就,会坐长依赖性,进而引发恐惧。然而,不恐惧并不是恐惧的反面,也不是刻意鼓起勇气来。依赖性是从无名缺乏自我认识和匮乏感所产生的。恐惧会使我们的心缺乏安全感,并且会阻碍我们的了解与交流。自我才是所有恐惧的根由。
渴求。
根据兴趣而患上各种不同的面具。这个不断想逃避空虚、孤独及不圆满的人,跟他企图逃避的东西并没有差别。其实,他根本无法逃离自己。他只能试图去了解自己。便是心中的孤独和空虚。
爱跟适应无关。
爱不是一种心智活动,爱也不只是性行为,爱是头脑无法明白也无法明确描述的一种东西。心中如果缺少了,你就会想跟某个人连接,缺少了爱,你会很想结婚,然后你会试着在婚姻中去适应对方。只有当我们缺乏爱的时候,才会想去适应对方,而适应便是所谓的婚姻。婚姻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本是冲突的源头,两个人之间的战争。
对一切事物的热情。
我所说的热情是一种心境,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核心的存在状态。对地上的尘土、贫穷和污困、富有及腐败,树木和鸟的美,潺潺的流水,映照在池塘里的夜空都怀着深刻的感受。感觉你必须对一切景物都怀着强烈的感觉。因为缺少了热情,人生可能会变的空洞、肤浅,缺乏意义。如果看不见树木的美,无法去爱他,关怀他,你就没有真的在生活。
琐碎渺小的心,热情的心,不断的在探测、追寻和突破,他不接受任何传统,这样的心是永远年轻而学无止境的。但如何让这样的心产生出来?很显然,渺小的心是达不成这个任务的。渺小的心必须认清自己的琐碎,而不企图做什么,热情才会产生。比如我有没有把话说清楚,可能没有,如同我早先说过的,受制的心无论是多么贴切,仍旧是渺小的。
他要的是能够欣赏他而有健康的心,一颗富足的心,不是饱读私书,而是天真无邪。他要的是充实、富足、清晰,有强烈感受,能够发现树木的美及孩子的笑眼,也能了解那个从未饱钗过的富人的苦。你必须拥有这份不凡的感受力,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力,对走过长年的野猫、脏乱尘嚣、人类的贫苦无依都有强烈的感受。你的这份感受力是没有特定方向,也不是一种来来去去的情绪,而是整个神经系统、眼睛、身体、耳朵等都能敏锐的感知,智慧是透过感受力和观察而产生的。
智力与智慧。
只有当情绪和理智和谐运处时,智慧才会产生。智慧是既有能力感觉,也有能力推理。这两种能力都包含在智慧里面,并且是强烈而和谐的。
强烈的感受力。
我说的感受力,不是情绪或心情,也不是兴奋的心境,而是觉知、聆听和感觉,包括对阳光下的树叶、在树梢鸣叫的鸟儿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所谓的感受力,就是去欣赏树枝曲曲折折的美。观察路上的尘土,感受别人的痛苦,或是欣喜万分的看着一路的美景。
不要为感觉贴标签,当心不录入妄想、妄念、象征符号或意向时,思想者和他的思想便是一体的,然后心就安静了下来。这种安静的状态不是刻意造成的。当心真的安静时,自然能面对底层的情绪。
安住在情绪上,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当你捡起一个贝壳时,能不能只是单纯的看着他,享受它细致的美,而不去问这是什么动物的外壳?你能不能不带着任何念头去欣赏它?能不能跟?话语底层的感觉共处,如果能做到,你就会发现超越时间的境界,那不只有夏季存在的早春。
微细的真相在外界的挑战和我们的反应之间造成阻隔的就是意念和记忆。然后我们又把这些意念反映。称为理性思考。
觉知能烧掉烦恼。
所有的思想都是受限的,因此并没有所谓的自由思想这件事。思想是不可能自由的,因为他永远受到环境、文化潮流、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你所阅读的书籍及及修炼方式都是源自于这样的背景,而所有的思想也是源自于这些背景。因此,如果有觉知力,或许就可以在不刻意的情况下解放我们的心。每当你用意志力去对峙某个问题时,就会有一个存在在那里说,我必须解放我的心。
没有目的。
谦虚能不能培养的出来?一旦意识到自己是谦虚的,你就不再谦虚了。你很想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某种境界,这意味着你听我说的话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那种境界,一种不再受干扰,永远有快乐或自乐的状态。可是我早就早先曾经说过,你什么境界也达不成,你只能不断的学习,这便是生命的美,如果你达成了某种境界,就到此为止了。
你们都想在事业上或别的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才会不满足和饱受挫折。先生,你什么境界也达不成的,你只能不断的学习,但学习如果变成了知识的累积,你就会感到痛苦。一个能彻底聆听的心是不会去追寻成果的,因为它的真相不断的被自己揭露,就像河水永远在流动着。这样的心没有任何忸怩或不自然,他不会坐这自我的活动,也不会寻求某种成果。
看见整体。
若是能彻底洞察经验的活动,就会看到里面的谴责、赞同、否定、挣扎、绝望、希望、挫折,以及他的徒劳无益。觉知能涵盖一切而不只有,而不是只有局部。因此,你能不能像看到一整幅画一样,洞察到你所有的心念活动?
让念头充分显现出来。
若想让思想感觉完全呈现出来,你必须有觉知,而不是去集中注意力。指的是任由某个思想或感觉自由的呈现出来,凡是能充分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有自由,而自由便是一种光明,它是不受限制的。
让念头充分显现出来。若想让思想感觉完全呈现出来,你必须有觉知,而不是去集中注意力。指的是任由某个思想或感觉自由的呈现出来,凡是能充分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有自由,而自由便是一种光明,它是不受限制的。
不要对抗心中的问题,
越是对抗一个问题,越会变成那个状态。如果我在生气,而你也用生气来对治我的愤怒,结果会是什么?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愤怒,你会变成和我一样的状态。
想认识喜悦,你必须深入内心。喜悦不是一种角色,你的心必须非常精致才能体会到它。但这种精致并不是一种享受物质的能力,囤积物质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无我的喜悦,可是你必须了解这个不凡的东西,否则人生就会变得琐碎而肤浅。出生,学会一些东西,受苦,结婚生子,赚钱,拥有小小的自信上的享受,然后死去。
快乐与满足。
大部分的人到底在寻求什么?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一份内在的祥和,一种快乐的感觉。一个避难所。然而,我们追求的到底是快乐,还是某种可以带来快乐的满足?快乐和满足是有差异的,快乐是可以被你求取的东西吗?也许你可以求得一些满足,但快乐是无法求取的,因为快乐是另外另一个东西的副产品。
深入内心,才能发现喜悦。
当我们看到路热路园,一个美丽的人,一棵美丽的树、翱翔的飞鸟或是曼妙的舞姿时,我们并没有强烈的喜悦感。我们只会产生一些表面的兴趣或兴奋,然后就把这种角色称作喜悦。但喜悦是一个更深的东西,我们必须了解它和深入它。
若想认识喜悦,你必须深入内心。喜悦不是一种角色,你的心必须非常精致,才能体会到它的。这种精致并不是一种享受物质的能力,囤积物质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无我的喜悦。可是你必须了解这个不凡的东西,否则人生就会变得琐碎而肤浅。出生,学会一些东西,受苦,结婚、生子,赚钱,拥有小小的自自信上的享受,然后死去。
努力会使我们脱离真相,我们必须了解努力奋斗所带来的问题。如果能了解,努力的定义是什么?就能将其转业到日常的行为上。努力是不是意味着把眼前的真相变成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不断的逃离真相,不断的修正它和改变它。但是一个执着的人一定了解眼前的真相。
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即使是一刹那,都可能产生一些了悟。实验一下,你就会发现,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便可能在一瞬间产生不凡的洞见,洞察到一幅画,你的妻小,你的邻居或是你眼前的真相,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种安静的状态是无法培养的,刻意静心只会让心变得僵固。
真相是非常隐晦的,它会在黑夜里悄悄的降临。
老旧的意识活动。根本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而只有意识与无意识所组合成的一种状态,其中包括了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面对当下这一刻的情境而产生了反应,于是就创造出了个人意识。
知识便是权威。他不是那种不断添加知识的活动,只有不执着于过往的知识,才能真的有所学习。换句话说,你只是看着崭新的当下,而不用过往的知识来诠释它。
超越世界的境界。
你的信念,你的财物,你所执着执着的东西以及能带来慰藉的想法不断的遭到破坏,所以你的心才会追求安全保障。你想要的东西跟人生带给你的挑战总是起冲突,这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每天的生活似乎都充满着烦恼,如果我们能了解烦恼的所有内涵,烦恼就会消失。
寂然独立之中自由美。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完全落单的经验,你突然发现,你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失去了关。你完全被孤立。你心中没有任何思想和。他们全被封闭住了,你没有任何出口,没有任何人可以投靠。所有的神和天使都从云端消失了,你感觉到彻头彻尾的孤独。但寂然独立,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状态,寂然独立之中自由美,你必须活在寂然独立的状态。人如果能彻底超脱社会机构里的贪婪、羡慕、野心、傲慢、成就和地位,当他从这些东西解脱出来时,他就是既彻底寂然独立的。这种状态跟孤独截然不同,因为里面有活跃的能量和深刻的美感。
寂然独立,不是孤独,寂然独立,却需要高度的感受性、理解力和智慧。寂然独立,意味着心已经解除了所有形式的影响,因此不再受社会的染着。若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就必须独立于户外,也就是为自己去发现那个超越时间的不朽境界。
认识孤独。
穿越了孤独,才能进入寂然独立的状态。一个还认得出孤独的人,不可能了解什么是寂然独立。心。若是能觉察到孤独的所有内涵,就会。现空气的状态。那时,他才能体会超越度量的境界。
真正的宗教,只有当你离开了自己挖掘的那个小池塘。真的进入生命之流中才能办得到,然后生命就会以惊人的方式反过来照顾你,因为你已经不再顾虑自己,你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他自然会带着你走,那时就没有安全感的问题了,也不会去考虑谁说了什么或没说什么。这就是生命的美妙之处。
冥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若想了解经验、知识、外在及内在的动机所带来的影响,发现孰真孰假,并且看到假中之针,就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看见事物真相的理解力。对美的观察,对事物的观点,对美和丑多有强烈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事。能够觉察到一棵树的美,或是傍晚的天空所呈现出的灿烂美感,日落时宽广的地平线所出现的彩霞。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84032/bbfefb4d3c62aba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