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与书评书评读书
简单五步,让你轻松告别没想法、没灵感、没素材等烦恼

简单五步,让你轻松告别没想法、没灵感、没素材等烦恼

作者: 蜗牛与黄鹂鸟2017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18:59 被阅读45次
    图片来自于网络

    现在大家普遍都会关注公号,看些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这篇文章里写的热点新闻我也有看到,我的看法和作者的一样。这里面介绍的育儿知识我早就知道,而且还有更多更好的小妙招呢。这篇暖文里的故事跟我的好像,我也曾经这样过。

    这些打动我们的故事和观点,带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感同身受的同时,是否疑惑过:这样的故事和想法我也有过,可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来,自己就写不出来呢?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些让你感叹「作者太有生活了」的书中的细节?

    我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曾经看过汪曾祺的书,他笔下的细节描述就非常生活化。奈何那本书不在身边,自己记忆又不佳,竟连书名都不记得。只好放弃回答这个问题了。

    把这几件事放在一起想想,发觉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好想法,只是不懂得把它们收集记录下来,以致于要用的时候想不起,找不到。这就像打仗一样,平时不积累准备好弹药库,上了战场才发现没有子弹,那只能被别人抢先一步了。那么如何抓住这些曾经的好想法和信息,进行平时的弹药储备呢?

    从事传媒行业十余年的“笔记本作者”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方法,在书中,他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收集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灵光一闪的信息想法,还更进一步的阐述如何将这些信息用于知识生产,创造价值。

    奥野宣之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过,后来利用新闻出版经验从事网络与杂志撰稿人的工作。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来记录日常的点点滴滴,后来他便用自己十几年来做笔记的方法和经验,独创了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这些方法一经推出,便大受商务人士的欢迎。上篇介绍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姐妹篇,前者主要专注读书笔记,后者则将眼光扩大到日常所有信息,通过有效整理,让其发挥作用,产生价值。

    这本书的封面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中,奥野宣之把如何将信息活用于知识生产,分为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这五个步骤。我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写作上来,发现还挺好用的,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我如何用这五个步骤,将信息活用到写作上来的。

    一、收集

    西方有句谚语——“天助自助者”,意思是: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日常不断收集积累信息,让信息储备丰足,时刻准备着,到真的要派上用场时才不会怕没有

    那么要收集哪些信息呢?平时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有用的信息要记录下来的。对此,奥野宣之特别强调,日常的这些信息现在看似无用,可能将来就有用了,所以先不用去想是否有用,只要它打动你了,让你恍然大悟、感兴趣,那就不管三七二一,先把它记下来再说。

    就像小龙女养蜜蜂,好像没用,却蛰跑了坏人霍都王子;周伯通练习左手和右手打架,好像没用,却从中悟到了“左右互搏”的神功;还有一个叫黄裳的图书管理员,博览群书苦读道藏,好像也没啥用,又不考研,但他却从中悟出了一本《九阴真经》。

    那如何收集这些日常信息呢?奥野宣之在这里专门介绍了他独创的“一元化”笔记法。用这个方法,只需一本白菜价的笔记本,就能一网收罗所有信息。

    具体做法就是:只需在日常,将所有信息保存在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里即可。使用时有以下三个简单规则要遵守:

    1、“一元化”。即把所有信息,不分种类的都纳入到一本笔记本中。这里的纳入不仅仅是文字记录,还包括剪贴报纸杂志、书签、电影票、落叶等这些可以唤起我们记忆的东西。

    2、“时序化”。就是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注明记录时的日期。这里他介绍了6位日期记录法,即年份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如180101,就是2018年1月1日的意思。

    3、“索引化”。类似百度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想要的内容。当笔记本数量多的时候,这个就很有必要了,具体制作索引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的第六章,里面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用这个方法来记录信息有三个好处:一是简单,不用再伤脑筋纠结,到底应该把信息记录在哪本笔记本里好;二是自由随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没有压力,所以可以较好的坚持下去;三是除了文字记录,还可以画画和粘贴实物,能够打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笔记本。

    这样下来,这本笔记本中,不仅会有你平时读书时的感悟、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还会有日常喜爱的饮食记录,旅行时的见闻趣事,内容丰富多彩,就像一本杂志。

    对于我来说,信息收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看书时里面的知识点。我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的“葱鲔火锅式”法来做读书笔记,如下图:

    “葱鲔火锅式”来做读书笔记  

    二是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积累。如上面用到的小龙女的例子就是在看六神磊磊公号时,用“一元化”笔记法记录下来的信息。当时也没有想以后是否会有用,只是觉得很好,便记下来了。如下图:

    “一元化”笔记法来记录日常信息

    二、咀嚼

    这里的咀嚼就像牛羊的反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当工作需要素材时,就可以打开笔记本,重新阅读以前做的笔记,边看边回忆,并进行深入思考,发现所需信息素材。重读的时候要从最前面一页,也就是离现在最久的那一页开始,因为与当下越没联系的,反而越能带来新的发现。

    我在看完书后,会把书放一边,看看以前做的笔记,然后像老牛反刍一样,不断的回想书中内容和做的笔记,比如作者的主要观点,那些打动我的地方。只要是我能想起来的,那就是让我印象深刻,有价值的信息。

    三、发酵

    这个时候你已经找到需要的信息了,可以脱离笔记,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这一步,奥野宣之介绍了三个方法:

    1、重组法。这个方法适合构思无法仅在脑中思考的长篇文章,如构思一本书时便能用上。首先是重读笔记,找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贴上便签;然后用信息卡片把这条信息的要点简短的记录下来;最后将这些信息卡片像扑克牌一样铺开,按照构思进行排列组合。

    2、移植法。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万字以内的文章创作以及就某一主题进行数月思考的整理。首先将A4纸或其他较大的纸张在桌上摊开,在最上方写下文章标题或主题名字;然后再总结归纳从笔记本里找到的有关信息,逐条写下,写的时候如果产生了新的想法,那也要一并记下来。这个方法类似于把秧苗移植到田里一样,虽然重新誊写要费点时间,但是却可以发现各个素材意外的关联性,并获得新的思考视角。

    3、拼贴法。在一开始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时,就可以先用这个方法来寻找思路,首先将能用作参考的笔记和资料全部复印下来,然后一边将其剪贴下来,一边深入思考,再按照卡片的重组法组合,用教师拼贴到底纸上。

    在这里,我采用了移植法来整理信息,将有关联的信息和中途想到的想法都逐条写在A4纸上。如下图:

    大家将就看下,字丑图渣

    四、顿悟

    顿悟是突然的,类似开窍的感觉。就像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引力,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到佛法一样。

    顿悟的时候,要在心里时刻想着这件事。比如我在想着如何构思这篇文章时,就会不自觉的吃饭睡觉散步都想着,然后突然某一刻,就想明白了。

    顿悟之后就可以做方案了,或者是列写作提纲了,有了方向,就知道路该怎么走了。

    五、具体化

    也就是将方案落实,付诸行动。对于我来说,就是把所有的信息想法串联起来,组合成一篇完整的逻辑通顺文章。

    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的信息收集是输入的基础,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如看书的时候信息收集不完整,那知识点就不全面,后面咀嚼发酵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论点来支撑论据,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就会漏洞百出逻辑不通畅。

    咀嚼发酵顿悟是对信息的再加工,通过思考,把信息和我们的想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个阶段需要专心耐心和捕抓灵感的细心。

    最后的具体化则是输出。所谓“知行合一”,做的笔记再完美,但不拿来用产生价值,那也只是一堆废纸。

    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这个方法,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闪光的信息,而且用这些普通的信息同样可以创造价值,就像大厨用不起眼的食材,照样能做出美味佳肴来一样。

    大家不妨试试,特别是对于总觉得自己没创意或者想法简单的人来说,就从现在开始,用笔记本或是手机APP(我用的是有道云笔记)来收集日常信息和转瞬即逝的想法和灵感,这样做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只需每天花个养蛙的时间,做下笔记就可以了(如果嫌打字累,也可以用讯飞语记这样的语音记录APP),日积月累的,便能积少成多。说不定哪一天,你就需要用到它们,到那个时候,你会庆幸,幸好自己当时做了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单五步,让你轻松告别没想法、没灵感、没素材等烦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ji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