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数次路口挥手告别,与老友约定“有时间聚”,只是有多少次,酒和故事随时可以摆上案台,久未谋面的老友,却难于再见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有时候,不是不想聚,只是我们以为机会还有很多
Cokke是我的前同事,我们是同期入职,又是老乡,无形中多了一些亲近感。时间长了,两个人话也多了,各自分享工作经验和生活点滴,只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因为一些原因,性格直率的cokke果断离职。离开公司后,我和cokke再没有见过面,只能在微信聊天中互相分享各自的生活,尽管每次都以“有时间聚”作为结尾,可时隔两年,同在上海尽一次也没有聚成,我们也总是无奈笑笑:这次约不成,那就下次吧!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让这句“有时间聚”兑现成为现实的,竟是因为看病。
前几天,赋闲在家翻看朋友圈才想起有许久未和cokke聊天了,于是微信上给她发了个“在吗”的表情,许久,收到cokke的回复:在找医院,眼睛看不清了。我一惊,追问之下才知道她要去的医院离我并不远,于是当即回复她:地址发我,医院见。
Cokke回复了一句:这地点,好尴尬。
万幸的是,cokke的眼睛并没有大碍。只是,这件事情带来的思考让我沉默:什么时候,“有时间聚”,竟成为我们敷衍、应付、礼貌的一种托辞。我反复在心里想,让我们频频许下约定却从未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真的很忙以至于无暇顾及和朋友叙旧吗?不是,是我们下意识认为:来日方长,不急这一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于丹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讲述的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两个真实故事。一个是她当大学班主任时,骨折就医的故事,一个是她早年为做一篇文学报告在南京考察的故事。
骨折就医期间,为了避免留下后遗症,于丹老师主动要求开动,打下了两颗钉子。就医期间,与主治医生张主任成为好友,手术后三年里,张主任多次提醒于丹老师要尽快取出钉子,直到最后一次,两人碰面闲聊,临走时张主任说了一句:“你这次回来,我就给你取钉子,不然来不及了。”可那段时间,忙于出差的于丹老师只是心里嘀咕:“有什么来不及的,钉子又不会长锈”,并未放在心上。急于去南京出差的于丹老师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成为永别,腿上未取出的钉子,也久久地嵌进于丹老师心里;更未曾想到,伴随南京之行的,还有另一位故交离世的噩耗。
1993年,为了一篇文学报告《中国公交忧思录》前去南京考察的于丹老师与南京公交总公司的耿总成为朋友。考察期间,耿总带着于丹老师感受六朝古都金粉幻化的奇妙旅程,成为于丹老师青春记忆里不可磨灭的记忆,因为行程原因,景点“南唐二主陵”未能如愿见到,于是二人约定下次专程去看。
带着“南唐二主陵”之约的于丹老师一到南京就往公交公司总机打电话,找耿总。
总机回复得很快,告知耿总已然离世。
正如于丹老师文章标题所说的: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我们总以为时间还早,路还长远,有时间再聚,这次没聚成,下次总会再见面的。然后,谁会指导倘若没有下次,倘若不是老友备好的酒与故事,又会是其他什么在等待我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