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撒谎难以抗拒

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撒谎难以抗拒

作者: 万丈深渊还是锦绣前程 | 来源:发表于2016-12-27 16:49 被阅读45次

最近读《决策与判断》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节讲到令人困惑的态度矛盾,让我颇有感触。在这个小节中,作者给出了两个心理学实验,来研究人们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通常我们都会说,态度决定行动。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态度,会决定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行为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心理学实验。

第一个实验:故地重游。

1930年,斯坦福的一名社会学家与一对中国夫妇结伴周游美国。两年间,他们游遍了全美国,总共到过184个餐馆,67个旅馆,汽车旅馆和专门招待旅行者的家庭。虽然当时存在着很严重的反华倾向,但在这些接待过他们的251个地方中,只有一次让这名社会学家受到了种族歧视。事实上,他们认为,有72次他的中国夫妇甚至受到了“超出一般规格“的优待。所以这位社会学家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并存在偏见。

但是在抽象概念的意义上,这种偏见十分明显。

旅游结束的6个月之后,这位社会学家向他到过的地方的业主送去一份调查问卷:“你会接待中国人吗?”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回收了128份问卷。在这些问卷中,有118份问卷表示他们不会接待中国客人,有9份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只有1份很肯定的说他们曾经在夏天接待了一对中国夫妇。

社会学家抽取了相同区域内的一些他们没有到过的地方进行调查,也得到了完全一样的结果:118份否定回答,9份视情况而定,1份肯定。

这些发现说明,人们肯定会有一些抽象概念,但是这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只有很微弱的联系,或者是完全无关。

很有意思的实验吧,有点让人跌破眼镜。

这个现象不仅只有这位社会学家发现,后来不断的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类似的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实验的结果就是,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几乎为零。

如果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之间几乎没有关系,那人们的行为和什么有关系呢?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实验。

1973年,达利和巴斯顿用实验的方式研究了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施以援手。被试者是都是神学院的学生,他们要从一幢大楼走到另一幢大楼去做一场演讲,演讲的主题可以是这些学生擅长的某项工作,也可以是圣经中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故事。每个被试都会有一名演讲助手帮助他们做演讲记录。

然后在这些学生去往目的地的途中,他们会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达利和巴顿向知道到,究竟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否与下列因素有关:

(a)学生要做的演讲主题是否与帮助他人有关;

(b)他们在途中的匆忙程度。

在非常匆忙的情况下,学生会被助手提醒:“噢,你已经迟到了。我们最好马上过去,最好一分钟就赶到。”

在一般匆忙的情况下,学生会被助手提醒:“那边的助手已经准备好了,请赶快过去。”

在不太匆忙的情况下,学生会被助手提醒:“还有几分钟那边才准备好,但你最好现在就走,即使要等,也不会等太久。”

为了到达演讲的大楼,每个学生都会经过一条胡同。在这条胡同中,达利和巴斯顿安排了一个衣着破烂、垂头丧气坐在门口的人。当被试经过的时候,这个人会咳嗽两声,并痛苦的呻吟。如果学生停下来询问他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提出要帮忙,这个人会含糊的回答:“哦,谢谢,我还好。我早就有这个气喘的毛病了,医生给我开了药,我刚吃了一片,我只是坐下来要休息一下就好。谢谢你的关心。”如果这个学生坚持把这个人送进大楼,这个人会接受学生的任何帮助。

这个实验最后的结果是,相对于不是很匆忙的学生来说,匆忙中的学生停下来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要小一些。但是演讲的主题并没有明显影响学生是否会停下来提供帮助。实际上,那些演讲主题是圣经上助人故事的学生,甚至为了赶时间,直接跨过了求助者。

态度与行为的弱相关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后来一直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不停的设计不同的实验,试图找到态度与行为的强相关的证据。不过直到现在,也不能得出强相关的证据。

读到这段实验时,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生活事件。以前不太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慢慢的开始理解。

比如对孩子教育,很多人多说过,言传身教,并且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比如经常有人说,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

比如为什么知行合一是很高的境界。

这些心理学实验,更加验证了这些至理名言的深层意义。

不仅如此,我也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会有说话不算数的情况,为什么会有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不是他们道德败坏,只是知行难合一啊。

知行合一是违背人性的,知行不合一才是人生常态。

这让我也想到了孩子撒谎的情况。

虽然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诚实,不能撒谎。

孩子似乎也认可这一点,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累教不改。在无可抵赖的情况下,承认自己撒谎了,做错了,也接受惩罚,也保证下次不这样了,一定说实话。可是到了下次的时候,还是会选择撒谎。

有时我们也会采用一些惩罚手段,企图让孩子不要再撒谎,但是效果似乎也不好,孩子依然会撒谎。

为什么教导和惩罚效果都不好呢?

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以为孩子撒谎是因为孩子可能不知道撒谎是不对的,或者对撒谎这件事情的认识不够深刻。

于是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孩子明白撒谎这件事不对的。通过惩罚,希望孩子明白,撒谎不对,不可以这么做。

然而实际情况是,孩子可能真的意识到撒谎是不对的,但是他仍然做不到。就像心理学实验中展示出来的那样,态度上,孩子认为不应该撒谎,但是行为上却做不到。

那有什么好的方法改善呢?

在第二个心理学实验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启示。

改善外部环境,让被试者处在不那么匆忙的状态,就可以让行为和认知更容易达成一致。

如此类推,对待孩子撒谎,我们也可以从改善外部环境着手。孩子撒谎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比较常见的原因:一个是避免惩罚,一个是达成心愿。所以对应的两个应对孩子撒谎的方法分别是调整对孩子的惩罚和合理满足孩子的心愿。

通过改善外部条件和环境,为孩子创造实话实说的环境,帮助孩子达成态度与行为的统一,这也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

lm �x+��x

相关文章

  • 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撒谎难以抗拒

    最近读《决策与判断》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节讲到令人困惑的态度矛盾,让我颇有感触。在这个小节中,作者给出了两个心理学实...

  • 《不是我不小心》

    不是我不小心,只是真情难以抗拒,不是我形影不离,只是我难以拥抱到你,爱越深,伤越深,相爱难,相见难,分开难加难,一...

  • vite.config.js 中读取环境变量 env

    不是我不想理你,只是时间难以抗拒! 在此附上我的QQ: 2489757828 有问题的话可以一同探讨我的githu...

  • 难以抗拒

    此刻,窗外绵绵的秋雨凄凄,此刻,渐渐暗下的天色衬着橘黄路灯光朦胧,此刻,内心寂然。时光洪流裹挟着那些纷纷扰扰呼啸...

  • 难以抗拒

    蒙蒙冬雨 轻轻飘落大地 孤单独自在夜里 难以睡去 几分回忆 ...

  • 难以抗拒

    手机里N多的APP打开都在做618大促。 我视若未见,心湖无波。有个双十一也就够了,又衍生出一个双十二,从什么时候...

  • 浅谈育儿:关于撒谎

    听到孩子撒谎,很多父母就如临大敌,满心的怒火难以掩盖。 不否认,撒谎确实不是好习惯。但是撒谎却有很多原因… 作为父...

  • 再见,我的朋友

    不是我不小心,只是真情难以抗拒不是我存心故意,只因无法防备自己 不经意中,你已拨动了久违的琴弦, 不知觉间,尘封的...

  • 无标题文章

    不是刻意的撒谎,只是懒得向你解释

  • 撒谎不是“病”,只是“病征”

    解读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处在哪里?矛盾、冲突、不解之处。了解一个人的关键点在哪里?让人匪夷所思的“撒谎”的言行能够给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撒谎难以抗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le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