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号处事模式:配合or不配合
( 匹配or不匹配,相同or不同 )
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图,你是先找不同还是找相同。
陌生城市,带孩子当下创造小游戏:找不同,找相同。通过游戏,孩子的思维蓝图就变得很广阔了。
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收拾好了房间,想与人分享,老公说:哪有呀,拖鞋就没有放好。听到这话是不是很生气,自己的辛苦劳动没被看见,还被挑剔。其实,老公并不是对人有意见,只是模式的使然,他启动的是不匹配模式。
到宾馆,你首先看到的是“跟家像”还是“跟家不像”,点菜时,你是点常吃菜,在家里都能吃的菜,还是点不同的菜。
这都是在理解新事物时,你是哪种模式,是寻求匹配还是不匹配。没有人永远匹配或永远不匹配。有人预期匹配或预期不匹配,保持变化,具有灵活性,弹性。还有一种人始终都很平和,什么都喜欢,不挑拣,发生什么就承担什么。想象一条线,匹配与不匹配在两端,往中间走,趋于平和,不同的区间不同的模式。
两个匹配的人在一起,很和谐,但很难被拓展。
两个不匹配的人在一起,没有包容心,很受伤,很辛苦,但如果学习过,有觉知,就会成长很快,因为对方永远跟你不一样,能看到你看不见的面相,你的蓝图可以被拓展,不匹配的另一半成就了自己。
模式不等于人。不匹配的人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你拓展你的心灵地图。模式是无形的外衣,多准备,随时可以换的。采用平衡的那一款,不挑拣,承担,接受。你活在不挑拣中,孩子自然这样活。
反思:孩子很多时间都有挑拣,这不愿意,那不愿意,讨价还价,是自己的挑拣太多。
模式可以追溯到童年的记忆,如果小时候家长的要求很严,被挑剔,长大后会形成不匹配的模式,也有这类孩子,因为被挑剔,所以更容易理解、包容别人,会形成匹配的模式。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同一个人不同场域下会有不同的模式。
学习重要的是,升起一份觉察,不给人贴标签,,如何去反思自己,理解别人,学习让沟通沟通更有效,更容易。
把更多的觉知带入生活中,带到关系中,去留意每个当下自己的模式,还去觉察别人,他们用哪种方式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反思:家庭中,不匹配的时刻、事情时有发生,学习了,就明白了是每个人在那一刻启用的模式,并不是针对人。这样自己就很舒服,也能坦然面对,再有就可以拓展自己,拓展对方,这一切于无形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