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竹林七贤,大家也许会浮想着这七名隐士聚于竹林之内,高谈阔论,饮酒弹琴,好一派和谐超脱的画面。可是听了刘强教授的讲述,再通过《世说新语》、《晋书》等传记史实,才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才了解他们个个不同的鲜明性格特征。在这里把其中一二整理如下:
说起山涛,他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早孤,居贫,从小便死了父亲,家里也很贫困,自幼苦读,很有才学。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这个小家族中有了巨大的转机。他的表姑嫁给了司马懿,且是正室夫人。《晋书山涛传》里记载:少有器量,介然不群。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气量,性情正直。十七岁便闻名乡里,据史实记载,司马懿也对山涛早有耳闻。在亲近疏离的古代,山涛完全可以凭借这个表姑父,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可为什么隐居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岁才出山为官?因为曹睿死前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夹抚小皇帝曹芳。却不曾想到两个集团争权夺势,曹马之争起起伏伏,难分高下。于是山涛也觉得在这样一个大气候下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不是时候。曹爽荒淫无度,心术不正,党羽出谋划策,外加把守要置,笑里藏刀,剥若了司马懿的权势。这时可以说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曹室占先。山涛这才选择为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件事充分证明了,山涛行事稳重,选择在时局平稳的时候出仕,这就是他的性格。不愿意在别人的马蹄下受伤。
可是,没曾想过山涛四十为官,官至河内郡上计掾,做得好好的时候,却在四年后做出一件惊人之举----夜半弃官。这说明他的嗅觉异常灵敏,有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性。事出有因,因为司马懿上书:身体不适,要回养老去了,从此不会再过问朝政了。机警的山涛于是嗅出了不祥的预兆。得知此事的山涛在一天夜里突然醒来便丢掉官服官印,半夜而去,回山里隐居去了。
果然,公元249年,司马懿预谋已久的大戏上演,一场血腥大屠杀,完全夺回了军事大权,登上了政坛巅峰。历史上称为“高平陵之变”。所以说山涛“隐身不交世务”是他自我保护的体现。
44岁的山涛夜半弃官之后便过起了隐逸的田园生活,同时还爱结交朋友。据史实记载,还曾经发生过非常有趣的故事。山涛的夫人韩氏,跟山涛的关系一直很恩爱,她也很贤惠,可最近,丈夫的心思全不在家里了,总是跑出去跟朋友约会,归来之后还意犹未尽,魂不守舍,这就让她心生醋意,然后山涛就跟老婆吹嘘了一番,说我这两个朋友啊,才学出众,英俊潇洒,气度不凡。与他们是一见如故,契若金兰,肆意酣畅。韩氏鼓起勇气跟山涛请求了,说可不可以让我也见见你的这两位朋友呢?虽然这在现在应该是件小事,可是在古时,一般家里来人,妇人是不得露面的,都居于后室。可山涛还是欣然应允,邀请了这两位朋友,老婆便在客厅的后墙上凿了个洞,偷窥。世说新语里记载说韩氏偷看地竟然“通宵达旦”程度,足以说明这两个朋友他们喝酒,交谈的风度与魅力。这两个朋友就是后来竹林七贤中的两个中心人物阮籍和嵇康。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的主要成员。阮籍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其父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阮籍,不仅名门出身,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气的隐士。
当司马氏统领天下之后,为了收卖人心,召募贤良,也对阮籍抛出了橄榄枝。虽然阮籍也出自心底地不愿效力,可他的骨子里是逆来顺受的,既不满于黑暗现实,又不敢正面反抗,因此,就算他出朝为官之时,依然是纵酒谈玄,狂放怪诞,在行为上做了很多不拘礼法,甚至大为出格的事情。后来司马昭为了拉拢跟阮籍的关系,知道阮籍有个女儿,便跟自己的儿子去提亲。可是阮籍是绝对不愿意的,他不愿为虎作伥,于是就装糊涂,人家别次来提亲时,都发现他喝得大醉,前言不搭后语。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六十日,也就是说阮籍醉了两个月。这事便不了了之。
我们可以看出阮籍行事是非常谨慎的,就算是遇到抵触的事情,也不敢去正面抗拒。只得在那里“装疯卖傻”,这不能一味地斥责阮籍的软弱,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有话不能好好说的年代,只能选择隐忍。
阮籍的行为放荡也特别表现在她和几个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有“阮籍别嫂”、“ 醉眠妇侧”、“ 哭悼少女”。
在古代“叔嫂不通问”,是不能讲话的,可是在一次嫂子回娘家时,阮籍却还来个依依话别。这在当时是礼法的不容的。另外阮籍家隔壁开了一家酒铺,他经常与王戎去喝酒,每次喝醉之后呢总会侧躺在那个美丽的老板娘的旁边,毫不避嫌。可大家也实在看不出他会有任何的居心或者不良的企图,一脸天真无邪的样子,老板娘的丈夫看他无他心便不会怪罪。有一次,一家里有个漂亮贤惠,知书达礼的未嫁的少女意外死亡了,阮籍也不认识这家人,也不认识这个死者,跑到人家灵堂上一个字也不说大哭了一场,哭完也一个字没说,走了。他哭泣就是为了表达对脆弱生命的哀伤。
阮籍,他不是不信礼教啊,应该是崇尚礼法的,为何做了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事呢?当时司马氏掌管朝政,号召学习儒家礼仪。我们认为阮籍之所以叛逆,是因为看到这样一群巧取豪夺的叛国贼大谈礼仪,会让他更觉得虚假,做作。也是对司马氏,对当朝变态政治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宁可做一个行为逛诞精神道义之士,也不做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所以我们说,内心端正善良的人,都是这样的啊!
258年前后,他的母亲去世,他依然没有遵照礼节,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还非得与友人下完手中的棋才回。遗体下葬时,依然烤了一只小乳猪,喝了两斗酒,才去与母亲告别。然后便是口吐鲜血,说不出话来。虽然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很悲切地感叹:穷矣!一切都没了。母亲去了,我便是孤苦伶仃的人了。于是他便时常驾着马车,车上装着酒,在山里任由马车前行,直到穷途陌路,无路可走时,他便大哭一场,哭完了就回去了。想起自己绝望的处境,内心的压抑,于是狂放的他泪由心生。
他的八十二首五言的《咏怀诗》。诗风浑朴洒脱、含蓄幽深,具有晦涩艰深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启发读者广泛联想的另一面。《驾言发魏都》中以战国时魏王比当时魏君,指出了统治者荒淫失政必然导致灭亡的教训。全篇无一句写曹魏,而又是处处在讲曹魏,委婉含蓄,机巧旷放,很能显示阮诗的艺术特色。
咏怀诗
贺言发魏都
阮籍
驾言发魏都,
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
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
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
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
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
身竟为土灰。
最后再说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竹林七贤”的领袖。
而嵇康、阮籍与山涛可以说是竹林七贤的三个中心人物。最早聚集在一起的也是他们。经过千百年的洗礼,竹林七贤能在人们心目中留有崇高的地位,这与嵇康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说嵇康是“竹林精神”最好的体现者。
先说嵇康的容貌,良好的外形的确是能给人加分,但是嵇康属于那种天然去雕饰的一类。《嵇康别传》里记载:“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意思是,嵇康身材高大,面庞俊秀,是人中的龙凤,在人群中一站便与众不同。又有记载“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有时候嵇康去山里采药,樵夫见到他的时候,会为他的相貌与风度所惊叹,觉得这哪是人哪,这就是神仙下凡了。拿现在的话说,嵇康可以称作是个大帅哥了。
255年,司马昭任大将军位,曾邀请嵇康为官。可他却毫不留情地拒绝。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嵇康不仅外表英俊、潇洒,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才学的,名满天下。在嘉平和正元期间,他活动于洛阳一带,经常在太学里抄写碑文,并写些学术文章。受到了太学生的追捧,视之为精神的偶像。众人敬仰!当时有个叫赵至的年轻人,十四岁,一次在太学里偶遇了嵇康,崇拜不已,几次从家里跑出来要跟随自己的偶像,不远千里追到洛阳,又赶到邺城,嵇康便收留了他,把他带到了山阳。
当时跟嵇康非常要好的还有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以及不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个人---吕安。说这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做两件事:灌园、打铁。他们跑到吕安家里去浇菜园子,在门前打铁。好朋友们一边劳作,一边高谈阔谈。可见关系非常要好。《世说新语.简傲》里说:“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关系亲密,每次想见到好友时候,在千里之外也要驾车赶来。古人交朋友是非常挑剔的,不交非类,不是一类的人谈不到一块去,也印证了那句俗语: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嵇康不仅敢作敢当,黑白分明,而且内心善良,胸怀大度。《世说新语.德行》里王戎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于色。”告诉我们,嵇康有一个好的德行,好的脾气,从来不会轻易发怒。他的哥哥嵇喜,主动加入司马氏集团,嵇康对他依然是敬爱有加,后来众多竹林好友被迫加入司马氏政权,康依然情深义重。有一颗宽厚之心,才会让名士都尊重和喜爱他。
当时司马昭的走狗钟会开始也是非常仰慕他的才学。自己写好文章想让嵇康批阅,却又不敢进门,将书稿投入院门便跑了。估计是怕嵇康不给自己面子,当众让自己下不了台。第二次他改变了方式,带着众多京城的阔少们,为自己增加底气,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可嵇康和向秀在门口光着膀子在打铁。就当视而不见。就在钟会悻悻离去之时,嵇康说了一句大快人心的话,也是流传下来最为经典的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意思是,你听到什么而来,你又见到了些什么而去呢?这一句带着讥讽的话语在钟会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嵇康也知道的自己不该这样说,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啊。他自己也曾说过,很想学阮籍,“口不论人过”,但是自己却学不到,做不到。他就是这样,有着硬朗的风格与个性。唐有李白、后有鲁迅都曾经对嵇康孤傲愤世、敢于大胆立论的作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正是他敢于言论,敢于出头的性格促使了悲剧的发生。他的好友吕安,其妻子被同父异母的哥哥吕巽侵犯,吕安非常生气,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嵇康。吕巽遭到嵇康犀利的言辞。吕巽与钟会为同党,效忠于司马氏。于是反倒把吕安治罪,囚禁起来。在吕安遭流放的路上,给嵇康写了一封信,写下了激烈的言辞,痛斥社会的黑暗。可信却落在了钟会一伙的手里。成为嵇康谋反的证据。而只时嵇康一无所知,正赶往洛阳要为吕安鸣不平,却踏进钟会等人挖好的陷井。
司马昭一直对嵇康怀恨在心,听闻此事,也不好立刻下决心,杀与不杀?他顾忌的是,嵇康是全社会名流人士的偶像,害怕引起动乱。但正是钟会的落井下石,让嵇康难逃死动。《文士传》记载,钟会对司马昭说: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候”这样的人,败坏了风气。同时他在司马昭面前挑拨:嵇康,卧龙也。他将是你消灭曹魏的绊脚石。于是,一代天骄的嵇康就这样被诬陷冤死。
“康之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几千太学生来请求释放嵇康,否则愿意陪他一同坐牢。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最终司马昭还是判决其死刑。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来围观的估计万人,也许不仅是围观而已,更多是来送行,决别。嵇康和吕安,这一对好朋友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将在同年同月同日死。他看了看天上的云彩。见到自己的哥哥嵇喜,哥哥为他带来了他最喜欢的琴。在刑场上拔响了绝世之作《广陵散》。这是一首叙事曲,传为嵇康所作,描写的是战国时期聂政刺杀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可以想象,当时全场肃静,只有悲壮悠扬的琴声在空中回荡,拔动人的心弦,让人落泪。弹完,他说了一句话:“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引颈就戮,与公元262年,才三十九岁。
可以说,嵇康之死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最壮美之死了,让后人永远怀念他。他的坚持自我、不畏不屈、潇洒从容给竹林精神更增添了一缕光辉。他的死可以说不仅是给后人以悲哀,更多的是振奋。司马昭也会发现杀了嵇康,对他来说也是得不偿失,将在人群中引起动荡,因为非正义的杀戮,永远不会逃脱历史的审判。他书写的是残暴与血腥,背上的是骂名,而嵇康却永活在人心。
嵇康之死,可以说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给竹林七贤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嵇康被杀的第二年,阮籍便抑郁而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