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第七版)》是一本经典的教育学导论性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包括对教育职业的概述,针对学生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评估,教育的哲学观、社会观、历史观以及法律和技术问题等。
本书的结构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教育职业”。首先指出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着变革。重点关注职业特征的变化,通过描述一位教师一天的生活来说明其职责。接下来从教育者和学校两个维度具体阐释了教育改革的内容及要求,重点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各种改革动议和最新立法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学生及其需要”,先是描述了当今在校学生的特征,接着介绍了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的具体计划案例,最后关注了特殊学生的需要,主要是残疾学生和天才学生。
第三部分讲的是“教学与评估”,这也是我本人重点阅读的部分。其中第七章第八章讲述的是课程与教学,后面会重点谈体会。第九章聚焦于课堂管理和纪律问题,针对课堂的混乱,给教师提出了建议。第十章对应教学评价,描述了评估、测量、评价和评级的方法,讨论了学生档案袋。
第四部分集中于“今日教育世界的定型因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影响教育的因素,包括社会观和哲学观、历史和技术的影响等。
作为一部外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经典书籍,我个人认为《教育学导论》在许多方面有着与传统中文教育类著作不同之处。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一些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的新的认识和诠释。如扩展档案袋的内容,包括初始发展档案袋、教学档案袋和学生档案袋。编写的体例上,不同于其他多数教育类书籍按部就班地一环环地阐释,而是多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提供了更多可供读者研究讨论的机会,如出现了大量的“网上拓展”。此外,该书还介绍了辅助的网站和视频图书馆等相关资源。
我主要研读了《教育学导论》这部书的课程与教学部分的内容,下面就其中的标准化考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书中所涉及到的情境大部分发生在美国,但是关于标准化考试的争论,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围绕这个论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赞成的一方认为,标准化考试给教师和管理者以及学生,也给广大公众带来了重大利益。首先,它有助于普通公众对学区及其学校的教育质量做出判断;其次,标准化考试向学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师提供了如何使教学更加重点突出的方式;另外,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最后,标准化考试使对教师个人的教学交过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成为可能。而反对者指出,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分数是基于他们考试当天的行为表现,不一定能代表其实际达到的理解水平;家庭收入和家长所受教育水平等变量影响着学生的分数,而且远甚于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的影响;学习资源、学校硬件设施和其他一些可能影响学生考试行为表现的变量不容忽视;同样的标准化考试针对着成千上万的学生,导致这样的测试绝大多数具有被迫选项的特征。
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的各环节都进行标准化管理。而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司法考试等,这样的趋势无形中加速了中国标准化考试的发展。个人认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社会资源供求失衡,只能用标准化考试来选拔人才。此外,目前还没有一种考试方式能替代标准化考试来大范围客观地选拔人才。标准化考试仍将长期存续下去,但是改革势在必行。主要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一、考试本身的改革 陈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之间达到协调。标准化考试必须对试题作标准化处理,使考试结果的评估有一个稳定的标准。陈述性知识考察的是学生对某一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而操作性知识和创新思维考察的则是学生能否真正利用所学知识出色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主观题评分客观化。严格控制评分标准,采用评分标准细化、多位评分员同时评分、计算机评分等方法。
二、考试及评价方式多样化 毕竟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毕竟粗糙的筛选,考生的命运不能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还应该发展多种评价方式来完善现有的评价制度。如前文提到的档案袋评价,从业资格证书涉及到的笔试与面试相结合,高考改革中出现的一年多考和自主招生考试等。
三、完善考试监督机制 标准化考试出现的一些不公现象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来制约。中国的考试权力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相对而言,众多考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此要让考生有对试题和分数提出质疑的权力,有申诉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