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阅读时间: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
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篇,算是阿德勒思想的实践指南。看完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同时也发现过往种种不当之处,认识到践行自立、尊重和主动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莫大的勇气。
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这也就是为了摆脱无力而不自由状态之后的自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其自立,从课题分离的立场考虑,教育不在于干涉,而在于提供帮助。
自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立意味着没有他人教导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理智,意味着自己为自己负责。很多人即便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甚至成家后依然不是真正的自立。原因在于按照“他人的教导”活得很轻松,即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
相对应的教育者如果采取赏罚教育同样也是不自立的状态,可以说是害怕学生们自立!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们遇到挫折、失败或者惹麻烦的时候,教育者也会被追求责任,如何回避呢?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们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控之中。这样做其实不完全是担心孩子,而是为了保全自身。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能总保持这种依存关系,不然双方都无法自立。最好的做法是做好课题分离,孩子们失败的时候,也许你确实会被问责,但真正要承担责任的只有孩子自己。教育者要做的是帮助,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让孩子们学到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的道理。
另外是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习惯性于纵向关系,要么俯视要么仰视,本质上也是不够自立,缺乏尊重的能力,也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是一种平等的感觉,不是“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愿望,那是恐惧、从属、信仰,那只是不看对方是谁,一味畏惧权力权势、崇拜虚像的状态。另一方面,企图操纵或者矫正他人的态度也完全不是属于尊重,即便是教育者,能做的也仅仅是“把马带到水边”,无法强迫其喝水。
最后分享其中两句话,一是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二是“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