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乡记事》后记

《故乡记事》后记

作者: 林智宏 | 来源:发表于2022-03-19 19:15 被阅读0次

                        故乡记事后记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这本《故乡记事》书稿终于整理完结,开始印刷出版了。这本册子共收录我近年来的乡土散文百余篇,共计21万字,分《少年记事》《河湾记事》和《故乡记事》三个部分,书名选用了《故乡记事》。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一直在万荣县委、县政府机关报《万荣人》报社工作,2008年前一直是新闻记者、编辑。2008年,70多岁的报社文化版编辑解放老师离开报社,在领导的安排下我接过了文化版面的编辑工作,从此,正式开始与文学打交道。万荣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县份,过去曾是闻名省市的文化县。但是九十年代之后由于人们忙于抓经济挣钱,文学创作开始滑坡。搞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一张报纸没有副刊就没有生命力,就缺乏可读性,面对稿源紧张的局面,编辑人员不得不自己下功夫写稿。解放老师当编辑的时候是这样,作为接班人的我也不得不这样。我在努力培养区域作者,繁荣这块版面的同时,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硬杠杠,就是每期的报纸,必须有自己的一篇文章。一年54期《万荣人》报,我除有时给新闻版采写新闻通讯稿件之外,每期在副刊上发表一篇散文。这就是后来成册出版的《少年记事》的“母稿”。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参加工作后也是经常到乡下采访。亲身经历了几十年的农村生活。故乡一草一木,一物一事都是耳闻目睹的。这为我写乡土文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2013年,我把在《万荣人》报上发表过的少年记事系列散文收集起来,首次出版了《少年记事》。我的初心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但没想到这本册子还比较受大家的欢迎。我印刷了2000余册,很快没有了。这些年不少的朋友找我讨要此书,我只能表示抱歉。也有的人建议我再版《少年记事》。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仍然包含了《少年记事》这一部分的原因。

          前面说过,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故乡永远怀有着挥之不去的亲切情结。那些渐行渐远的人和事,那些随着时代发展已经不可能再复制的故事,却在我心里刻了板,历历在目,永远磨灭不掉。我总想把它记录下来,传给后辈们,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到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先祖们创业的不易。另外,我的家乡距离“两条母亲河”——黄河、汾河不到十里地,小时候也经常去看黄河、汾河。后来还跟着大人到滩涂地挖甜苣,摘洋槐花。见证了河滩的壮阔和滩民的艰辛。少年时代的我就想过,将来如果能当个作家,就一定要把我眼中的黄河、汾河之美写出来。于是,基于对故乡和对黄河、汾河两河文化的热爱,这些年来我先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万荣人》报纸的副刊上开辟了《河湾记事》《故乡记事》两个专栏,陆续撰写发表了这类文章80多篇。这就是这本册子的第二、第三部分。

          我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半拉架子文化人。对于文章的修辞手法掌握不够准确,词汇的运用也极少,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可以说是有一种黔驴穷技的感觉。虽然尽力了但语言基本功和写作技巧还达不到大家的欣赏水平,所以我一直是诚惶诚恐的。我在此请求大家见谅!

              在本册成书的过程中,许多朋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好友林志刚不辞辛劳,精心为书稿设计和排版。万荣县新闻中心主任、《万荣人》报主编畅大成多次为内容提出了建议。年轻同事李丹加班加点帮忙搜集文稿。特别是万荣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郭学功百忙之中为书作序。天津市晋鑫元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荣县爱心公社名誉会长丁国强予以赞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大家的帮助,这个册子是很难面世的。我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最后有个说明:原版《少年记事》有陈振民、薛秀武、薛勇勤、畅大成等老师与好友的序言和书评,这次由于版面受限,只好忍疼割爱,我在此向各位表示歉意、请各位能够海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记事》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xn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