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16455/9ea3aeaf51447897.jpg)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实可靠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喜欢学习罢了。”
【注】 《康注》:良材美质,随地皆有,成就与否,则视学与不学。……夫子自言,质之忠信与常人同,而好学异,所以勉后学者至矣。
说到夫子的好学,有句话几乎家喻户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到,夫子不只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样也不忽略别人的短处,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达到有所得的目的。
夫子的学习态度在《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因此夫子与其他人相比胜在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这是夫子“好”的方式。
那么,我们再近一步思考夫子都学习什么呢?哪有那么多可学之物?有学者分析对于孔子而言——“学”包括学习文献、历史、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同时更指积极实践的人生态度和韧性精神。也就是说夫子的学习观始终是动态的,觉不止于静态的忠、信品德。这是夫子“学”的内容。
我们知道要好学,要动态的多维度的汲取知识。那怎么才能做到“好”和“学”呢?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过一段好学的时光,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世界对我们而言是个大宝藏,无处不惊奇。那个时候的我们如海绵般汲取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而这一切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正巧前几日听了樊登老师讲的《好奇心》。书中说道好奇心并非孩子的专利,把好奇心分为:消遣性好奇和认识性好奇。前者是永无止境的喜新厌旧,后者是对新知深入有序的探索。毫无疑问,书中倡导的是我们要保持认识性好奇。大家都听过“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明明很懂礼的孔子却事事请教旁人,虚心若愚的态度是夫子保持好奇心的一种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那如何“学”?夫子有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学习并非一味的输入,将知识堆砌在一块,我们的脑袋可不是电脑,可以存储信息牢牢记住。必须对这信息作出适当加工,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拥有他们。《朱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就是学习的整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论语》的开篇第一句就讲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还离不开经常实践。总结一下,夫子告诉我们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求—学—思—习。带着好奇心,每事问的求教,学习知识、技能、经验、精神,学过的东西要复盘反思,一有机会还要亲自实践。这些一定让你想到了现今流行的写作大法:见—感—思—行。是的,当我想到它的时候就又一次为夫子所折服。不愧为至圣先师。他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最好的学习方法,现在的许多宝典、大法…的思想内涵都源于此。其实奥秘就在眼前,并不难懂,没有做好只不过因为夫子所说的“不如丘之好学也。”也许“圣人”并非身而为圣,大触也是从小白走过来的。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没人知道路在哪里,只不过没有坚持走下去罢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016455/9c89d07bf90f225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