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洲疾病问题: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22%)
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78%)
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影响框架效应的变量有很多,今天我暂举3个例子。
目标框架
目标框架是指一个行动或行为的目标被框架。这里的行动是上课的时候保持安静,
某二年级小朋友,男,上课喜欢干扰同学,打断老师,小动作多。老师向父母告状
正向框架:上课要安静点,不要扰乱课堂秩序,我给你买大黄蜂.
负向框架:如果上课经常讲话,扰乱老师和同学,就不给你买玩具了,还扣你零花钱。
不扰乱课堂。正向框架中,好处就是有梦想已久的玩具,如果不执行这个行动,就会没有玩具,还扣零花钱,损失很大啊。
风险框架
在不同任务情境下个体表现出了不同的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其中在生命问题上出现了单向框架效应,在正性和负性框架下,个体均倾向于风险寻求,只是在负性框架下个体风险寻求的倾向更强烈;在金钱问题上没有出现框架效应,在正性和负性框架下均倾向于风险寻求;在个人物品问题上出现了经典双向框架效应,在正性框架下,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儿在负性框架下个体倾向于风险寻求。
假设一年前,当ABC公司IPO时,你以每股20元购买了600股。但在你持有该股票的一年时间里,该股票跌至现在的每股10元。你正面临着损失6000元的危险。经过对ABC公司及其股票的科学分析和全面评估,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套应对方案。
在积极框架下,为“如果选择方案A,你肯定能挽回2000元;如果选择方案B,你有2/3的概率不能挽回任何损失,另有1/3的概率能够挽回6000元。假如你必须马上从上述两套应对方案中选择一套方案,你会如何选择?”
而在消极框架下,则为“如果选择方案A,你肯定会损失4000元;如果选择方案B,你有2/3的概率会损失6000元,另有1/3的概率不会有任何损失。”
属性框架
属性框架是指事物的某个属性用积极方式描述比用消极方式描述更能增加人们对该事物的喜爱程度。
商场卖同一款牛肉,分别表述为含量为80%的瘦肉和为20%为肥肉,结果表明被试更倾向于购买描述为“80%瘦肉”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