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概念 #认知升级
作者:吴伯凡
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但与此同时,原来只在小范围起作用的媒体逻辑,却因为被越来越广泛地滥用而伤害到更多的人。
“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写道。
媒体的首要需求是尽可能多的传播率和阅读量,没有传播的媒体会迅速死掉,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果你讲的东西不够新奇,不能博取尽可能多的人的青睐,就没办法实现有效传播,所以,各种奇谈怪论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照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每个物种都有自己获取资源的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路径,但是,作为接受者的我们,如果没有一道隐秘又坚实的防火墙,就会被很多浅薄、简单甚至有害的逻辑和理论所绑架和裹挟。
很多100000+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让人觉得很Low,但是它们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背后暗合了一种偏见——框架效应。
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通过选取一个好的角度,使得一个原本平常的事物能够传递出一种特殊的美。同理,面对相同的理论,如果有人刻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陈述方式,那么他所呈现的内容,表面上看好像很客观,实际上其陈述方式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主观、夹杂着许多的私货。很多流量文章作者的手段也大抵如此。
[image:FB101897-FEAC-417C-8134-553525E215F1-5916-0000074E699CDF75/640.jpg]
框架效应是指,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表述,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为有利或者自己喜欢的描述。当以获利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当以损失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喜好。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案例反映框架效应: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提出:假设美国正在为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的爆发做准备,这种疾病预计会夺走600人的生命,现在有两种对抗该疾病的方案:
表述方式一:
如果采用A方案,则会有200人获救;
如果采用B方案,则有1/3的概率救治600人,有2/3的概率无人获救。
你倾向于那种方案?
在这种表述下,72%的人选择了确定性更强的方案A。
表述方式二:
如果采用A方案,则有400人死亡;
如果采用B方案,则有1/3的概率无人死亡,但有2/3的概率将导致600人全部死亡。
你倾向于那种方案?
在这种表述下,受试者中有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但是,在逻辑和数学意义上,两种表述方式说的是同一件事,唯一的区别是,第一种表述强调的是收益,而第二种表述强调的是损失。仅仅是对相同内容的表述不同,便引发了完全逆转的决策结果,可见表述方式对于我们的决策影响之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