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交换与接纳现实

作者: 曾彧 | 来源:发表于2017-01-05 22:49 被阅读36次

    对大多数人而言,大抵只有到了某个年龄阶段,才会有意识地开始认识自己并控制自己。认识自己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控制是认识自己而后产生的一些具体策略,比如对个人时间、情绪、健康与人际社交的控制。我早在好几年前,就无意识地开始认识自己,只是一直以来效果微弱,并未过多重视罢了。对控制的认识,我的新元年应该始于2016年。

    若说一个人到了某个年龄阶段,比如25岁开始,是否一定就会意识到认识自己并学会控制生活的重要性呢?一般情况下,这不是必然的。我认为特定的年龄段必须再依赖于某些外物的刺激与引导,才会成为后者的必要条件。对大部分人来说,前面所说的外物可以简略概括为生活。

    我曾多次谈及过阅读的重要性,因为我本身就喜欢阅读。我对阅读的深刻认识,依赖于它对我精神世界的开启与引领。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与阅读毫无瓜葛,那么现在的我根本无法获得对一般事物较为宏观而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更不可能做到对一般事物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我的切身体会告诉我,阅读是引人通向思想独立和个体完整的最佳途径。

    更多的人通常是向生活发问并获得经验,较少人热衷于将实际生活与浩瀚的人类文明结合在一起,探求普遍困惑的答案。两者相比,后者往往具有前者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后者得来的经验启示,更容易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也会更加彻底。而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永远处于一个已知与未知复杂交错的时空中,我们永远会遇到困惑与问题,自然也就需要经常思考和求知。

    现实世界会产生无数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缺乏拨开迷雾的足够耐心与分辨力。更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忽视事物的基本常识与规律,甘愿深陷泥潭且引以为荣。最普遍的便是,人们从来都不会重视那些最为朴素的被称作“老生常谈”的智慧。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人问幼儿园中的一个富人孩子,谁是他真正的朋友?富人孩子答:“我有两个朋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那人又问为什么他们俩是他的朋友呢?孩子回答:“那个男孩从来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那个女孩嘛……她长得好看,我有了新玩具都会先给她玩。”

    孩子一定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也不见得成人就总能“懂得”孩子的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习惯性地会自动过滤并忽略一些朴素的事实。在富人孩子的眼中,朋友的定义已经多少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生活法则。在他们的观念中,交换才是合理的。更多的孩子可能会通过其他不公平的方式弄到他的玩具,这固然使人感到不快。但这种只想索取不想付出的思想与行为,却普遍存在于成人的想法中。我们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为了达到目的,有不少人绞尽脑汁,不择手段,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个故事看似平淡,却反映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大多数人的不自知和对基本常识的忽视。照这个视角分析故事,其背后是残忍的。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它就是事实。另外,这故事也表明了一个事实,人会因为其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地位、物质财富与文化知识等因素,形成大相径庭或者完全相反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与其说是附庸于人身的各种外物促成了社会阶级,毋宁说是人因其种种不同的精神、思想、经验与社会观念加固了无形的社会阶层。当然,附庸于人身的外物与人所具有的内部精神思想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一个朴素的说法。如果你自身没有价值,那么人脉就是虚无的,追求它也就成了愚蠢,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创建有意义的人脉关系。相反,如果你有价值,即使不追求人脉,你的个人价值也会像磁石一般,自然而然地吸引各种对你有用的人脉关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与其看重而刻意打造人际网络,不如多花精力打造个人的综合实力。以前听过的一则广播内容也阐明了同样的道理,在由高效与实用打造的社会中,只有你拥有了可供别人与社会利用的价值,你也才能从别人与社会那里获得价值和尊敬。故而,你要习惯被别人“利用”,并从多方面充实自己可供别人“利用”的价值。这里的“利用”一词是中性词,它只表明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流动形式。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基于以上的各种客观事实,富人孩子对朋友的定义,也在某种程度上清晰呈现了社会的运行法则。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自己,跳出陈旧的思维观念,学会用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反过来服务于自己。交换思想只是新思维模式的其中之一。

    我在读书过程中,习惯于为不同的书籍与作者给出客观的评价。对于李笑来,推书及人,我认为他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值得尊敬的作者,至少他是十分真诚的。无疑,《把时间当作朋友》是我们有幸遇见的一位导师、一份生活的大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脉、交换与接纳现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ct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