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自古便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历朝历代对于瓷器也推陈出新,清代当中除了粉彩之外,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瓷器,那就是珐琅彩。为什么说珐琅彩很特殊呢?珐琅彩彩绘采用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在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图案以国画格调工笔绘制,纹饰有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因此珐琅彩的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于一体。
珐琅彩瓷确实很美。她的美,是那种流光溢彩,华丽威仪的美。她比其它瓷器少了份内敛,美得有些咄咄逼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大部分世俗的人,都无法拒绝一切色彩鲜明非此即彼的东西。珐琅彩瓷有着满溢的从容与自信,只要她愿意,哪里都是她的舞台。她华丽得像个女王,一颦一笑都带着某种轻蔑,每个神态都透着那个时代皇家的高高在上,就像一段岁月的传奇,或骄纵或矜持,或鲜艳或明快,回首百态倾,挪步暗生香。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4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继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都采用了最成熟的工艺。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贵,一直有着“一件珐琅彩,十件官瓷器”只说。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朝的宫廷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独特爱好有着直接关系。珐琅彩,深受珐琅爱好者们推崇,价格也是节节高升。
清雍正 玫茵堂典藏珐琅彩粉彩「平安春信」图碗估价RMB 12,000,000-20,000,000
成交价RMB 46,000,000
本品珐琅彩粉彩碗为专场之隽,纹饰寄冬去春来天地双安之意。碗直口,弧腹,外壁曲线极为柔和、唯美,至底内收,承接圈足,底足修胎完美,胎质细洁致密,外壁以洋彩绘就梅花、南天竺、水仙,别具匠心。外壁下侧绘就一对憨态可掬鹌鹑相伴,色彩绚丽,填色工整华贵。尤鹌鹑、洞石绘就之彩,其瓷胎画珐琅之质感有明显别于粉彩之效,底施白釉,正中青花双圈内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本品外壁通景式构图绘饰图案,画面疏朗恬淡,简洁凝练,其南天竺枝叶舒展,果实累累,水仙芬芳吐艳,花姿招展,枝条上缀以花苞,盎然生机。石前一双在草丛中觅食的鹌鹑,瞠目尖喙,趾爪翎羽皆刻画细致入微,毫发毕现,形神俱佳,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两鹌鹑一俯一仰,静中寓动,鲜明地表达了该画的主题,巧妙的构图既不显得迫塞,亦不空虚,创造了一个不被惊扰的安逸的小世界。且成双出现的景物,多有祝福父子、夫妇、弟兄、君臣双安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