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进行深度课时学情分析、课时教材分析?

如何进行深度课时学情分析、课时教材分析?

作者: 王红顺 | 来源:发表于2021-10-26 17:46 被阅读0次

    如何进行深度课时学情分析、课时教材分析?

    一一《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阅读札记

    导读提纲:为青年教师示范对一本书如何摘录与批注;向无暇读原著青年教师推荐深度课时学情分析、课时教材分析方法与案例。

    备课、说课时经常提到要备学情、备教材。

    过去说课时我看到或实践的学情分析撰写、阐述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思维特点、相关经验;所教班级学生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特征等视角去分析、说明。我认为这属于宏观、单元层面的学情分析。

    过去说课时教材分析主要从该教材是如何上挂下联后,即前面已学了什么?现在学的将为后面要学什么内容服务?这节教材在本单元中地位与作用,即节与节知识、目标之间关系;从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常见考点进行分析;近段语文学科又加上了要关的语文要素,理科又加上了要关注大概念、核心概念,要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等。我认为这些分析与上面传统学情分析一样,仍属于宏观层面分析。

    如何进行深度课时学情分析?如何进行课时教材分析?笔者最近读的李松林教授等编著的《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一书,给出了非常详细方案与实例,现摘录分享批注如下。

    一、如何进行深度课时学情分析?

    本书提出了学情五链式分析法:前理解(从哪里开始)”、“触发点(如何开始)”、“困难处(会遭遇什么障碍)”、“关健点(如何突突障碍)”和“发展区”(学到哪里去)。

    链条1:“前理解”(从哪里开始)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从哪里开始?其实质是对学生的“前理解”进行分析。学生的“前理解”包括先见、先知和和先验。

    批注:换个词就是学生见识、已具备知识、已具备经验。

    理解例子:如在《燃烧的条件》一课中,学生大多见识过火的燃烧和熄灭;“在《测量石块的体积》一课中,小学生已经学过体积的知识,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小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已经积累了小数的生活经验。

    链条2:“触发点”(如何开始)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如何开始?分析学生心灵的触发点,其关键是准确诊断这些“敏感的神经”,即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进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

    理解例子:新奇处(新鲜好奇)”:例如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学生觉得新鲜和奇怪的地方是“小数点的位置一动,这个小数的大小就差别非常大”。

    困惑处(予盾与冲突):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中,学生觉得矛盾和冲突的地方是“既然物体重量不同,为什么还同时落地”。

    共鸣处”: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学生共鸣的地方是“作者的悲惨经历和母爱的伟大”。

    挑战处:在《数列的应用》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帮爸妈分期付款购房设计一个付款模型去挑战。

    链条3:“困难处”(会遭遇什么障碍)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三个问题是:学习开始后,学生会遭遇什么认知障碍?

    理解例子: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遭遇的认知障碍是“无法像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样,用直接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个方法来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链条4:“关键点”(如何突破障碍)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和克服认知障碍?即准确定位教师必须重点点拨的地方一一精要之处,过经过脉的地方。

    理解例子: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能否突破和克服学生认知障碍的关键点是“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较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成更为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链条5:“发展区”(学到哪里去)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五个问题是:学生能够学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即“发展区”一一现实水平、发展(潜能)水平。

    批注:类似基础目标、拓展目标。

    理解例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可以定位在“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知道需要使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定位在“学生具有解决由各种简单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复杂图形的面积问题这个潜力。

    准确度、深刻度和契合度则是深度分析学情的三个判断标准。准确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二是符合学生学习情况;三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深刻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二是“深”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三是“深”到学生的发展中去。契合度集中表现在前理解与触发点、触发点与困难处、困难处与关键点以及前理解与发展区之间高度契合,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批注:五维度分析是一个有机系统,要互相逻辑、衔接、关联照应,如前理解与发展区照应,困难处与关键点照应等。

    总结批注(个人心得体会):学情五链式分析法立足于微观课时分析,前理解指向学生知识见识经验;触发点指向新旧知识关联,学生兴趣点、困惑点、生长点;困难处特指疑难点;关键点特指需要教师点拔点;发展区特指预设基础、潜能目标达成。

    二、如何进行课时教材分析?

    传统分析弊端:受制于知识理解和学科理解上的偏差,教师的教材理解普遍存在四个问题:眼光专注于低位概念和下级概念,较少抓住教材蕴含的上位概念和上级概念。(2)“粗浅”。眼光专注于表层的知识符号和概念性知识,较少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人文精神和价值旨趣。(3)“零散”。眼光专注于庞杂、琐碎的知识点,较少沟通知识与知识的纵横联系。(4)“抽象”。眼光专注于知识的结果和结论,较少重视知识的实际作用以及背后蕴含的价值意蕴。

    批注:“低位”“粗浅”“零散″、"抽象”总结非常到位。

    专家建构:教材的深度分析(理解)至少需要完成四个突破:(1)自下而上,把握教材的上位概念;(2)由表及里,把握教材在蕴含的深层意义;(3)由点到面,沟通知识与知识的联系;(4)由内而外,沟通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换句话说,教材的深度理解要深到教材的上位概念中去,要“深”到教材的深层意义中去,要“深”到知识与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去,要“深”到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中去。

    本书提出了一心两径课时教材深度分析方法。

    一心”是需要把握住的精髓与灵魂:学科的方法与思想,从操作到思维。

    理解例子:数学中等量替代法、分类处理法、化归思想、组合与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物理中等效法、变量控制法相区作用思想,化学中的对比实验法、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语文中的语言表现手法以及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等。

    两径是指知识的来源与去向和知识的节点与网络。

    前者包括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即从当下到历史(塑源)和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即从书本到生活两个维度。

    理解例子:明晰知识的背景和源头,如“乘法的产生”、“寓言的缘起”、《祝福》这篇课文以“祝福”二字作为题目的缘由。

    把握知识的实际作用以及它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旨趣。如“全等三角形的实际作用″“燃烧原理的生产作用”“比喻的表达作用”,后者如《老王》一课蕴含的人道观和平等观、《水循还》一课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平均分》一课蕴含的公平观念。

    知识的节点与网络包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即从特殊到一般)和知识的关系与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两个方面。

    理解例子:一方面要超越特殊与个别,把握住更具本质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如乘法的本质、数列的本质、浮力的本质、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规律以及英语时态呼应规律。

    另一方面理解知识关系与结构就是要把握住教材蕴含大概念。

    深透度、整合度和准确度是深度理解教材的判断标准。其中,深透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超越知识的结果或结论,回溯知识的产生与来源;(2)超越现象和个别,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3)超越表层的行为操作,领悟学科的方法与思想;(4)超越知识的结果或结论,理解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整合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从教材的节点上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能够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住知识的关系与结构。这两个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能够把握住教材蕴含的大概念。准确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符合课标要求2)符合学科本质;(3)符合学生需要。

    总批注(个人心得体会):一心两径课时教材深度分析方法,实现了对教材宏观单元分析到微观课时分析,路径具有可操作性。

    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偏重于对知识产生塑源分析,即知识是怎么产生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

    知识作用与价值偏重于知识应用,即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学科更高层次再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真问题。学科本质与规律偏重于课本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从这篇文章到这类文章,从这一道题到这一类题,深层剖析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探究可复制、运迁移、创新迁移的规律。

    学科方法与思想偏重于运用知识这个载体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从思维生长、进阶层面去挖掘、建构教材。

    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偏重于梳理上下位概念、知识网络结构,尤其是提炼内容中蕴含大概念、核心概念、概念网。

    总之,一心两径五维度教材课时分析重点在于突出知识意义建构与学生素养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进行深度课时学情分析、课时教材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dy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