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去外面逛逛啦!
我待了快一周才弄清楚原来住的地方不是内罗毕——到现在我连它的正脸儿都没见到。于是赶紧利用周末去了趟市中心,亲自看看素有“”东非小巴黎“之称的内罗毕。
内罗毕的市区分为Uptown和Downtown,前者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都市,足以满足你对大城市的所有期待:豪华酒店,大型超市,绿化街道,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各种西餐厅。
繁忙的十字路口 绿化街道 远处的高塔是内罗毕的地标 参议院往来行人也都是穿着时尚,出手大方。比如我亲眼看到一个妈妈毫不犹豫的花2000先令给她的两个孩子买了他们心仪的长颈鹿玩偶——这里的1000先令什么概念呢,就是大到我在内罗毕的国家博物馆买门票时,用1000先令对方都找不开。
街道过往的行人 内罗毕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内雕塑出了Uptown,走到downtown,就明显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立马变得喧嚣嘈杂。会有路人对着我喊“中国人”或者“白人”,有的还会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这样的纷乱让我突然有种尼泊尔加德满都街头的既视感。尤其到了晚上,横行的sacco(巴士)开始上演各种揽客和占道戏码,让街道变得混乱不堪。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繁华的。
网络图片:内罗毕的downtown离开市区,就要前往我的最终目的地基贝拉——非洲第二大的城市贫民窟。
它离市区也就10分钟的车程,却是完全相反的景象。强烈的对比甚至会让人差异怎么“天堂”和“地狱”竟是如此一线之隔,几乎你能想象到的艰苦环境都能在这里到。
光是肉眼看到的就有:用生锈铁皮或是焦黄泥土拼凑的简易房屋,纵横交错且肆意分布的污水沟,蝇虫乱飞并弥漫着有些刺鼻的味道的垃圾堆...
此外,还有各种看不见的小偷小摸、暴力事件、霍乱、和艾滋病...
这样的铁皮屋光用眼看没有太多感觉,可之前和同学一起去过一间铁皮屋教堂,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到里面是多么的闷热。
基贝拉还有一条通往某地的必经公路,来往很多车辆,其中也不乏富人、豪车。可是贫民窟的人虽然看似和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又触手可及,但无形中又确实的有一条界限将它们明确的分割开来。
通往外地的公路在这样一个看似被上帝遗忘的世界里,有着它自己的秩序和游戏规则。
贫民窟里有自己的集市,学校(私人的和政府资助的),产业链(煤和水)。贫民窟的人一般只会在内部消费,因为价格便宜——这里每天的人均生活费不到1美元。
他们也会外出工作,贫民窟内部就有一个帮助就业的机构,但是真正能够帮到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别说贫民窟里的人,就是外面的人就业机会也很有限。
贫民窟的学校 取水的孩子基贝拉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人口和污染(当然随之带来的就是疾病)。仅2,5平方公里的地盘住了内罗毕五分之一的人口,近百万人,这使得贫民窟的铁片屋也成了抢手货。
水源被严重污染新华社图片:当地居民牵着羊在住房旁行进
虽然贫民窟里的人生活得很艰难,可是我并没有从他们身上读出太多的悲情色彩。也许是因为我没有深入和他们交流的缘故,但是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精神面貌相比于“痛苦”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或者“认命”。
倒是之前在市中心碰到不少乞讨的孩子,这些繁华街道上乱窜的小孩会紧跟着人要钱,尤其会向外国人讨施舍。当然这并不算稀奇,哪个国家都会有。但我比较介意的是他们是不是来自基贝拉。
我也遇到了一个向我乞讨的孩子——我没有给现金的习惯,虽然如果有吃的我倒很乐意分给他们——可是在我表示不会给他钱之后,还是一直跟着我,嘴里说着什么,我没太听懂。
我尝试和他交流,伸出手主动和他碰拳。他的手很脏,布满了泥和灰,但是看的出他对我这样的举动很开心。
随即我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他没有听懂。
我又问:你住在哪里呢?
他没说话,反倒因为我的发问显得不好意思了。
看着他这个矜持的模样,我心软了,想起向导说过相比于贫民窟内部的人,乞讨的人可能连铁皮屋都没有,只能露宿街头。我想他应该也是受生活所迫,不得已才选择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应该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于是给了他点钱让他至少可以买个吃的。
我突然想到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道理没错,可是世界上还是有很多连鱼竿都没力气拿起来或者根本买不起鱼竿的人,虽然不一定是这个孩子,可是一定存在,如果那样的话,在能力范围内能给鱼就给鱼吧。与其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别人不劳而获,更要多一份理解。
尽管这里也有过受到命运眷顾的孩子——早先东非最受关注的一位嘻哈明星就是在这个贫民窟长大。他借助音乐摆脱了贫穷,成了这里很多孩子的榜样。成名之后的他也没有嫌弃自己的出身,反而经常回来基贝拉,看望和帮助其他孩子。
可是这样的“幸运儿”能有几个?对这里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从未受到过生命的眷顾,反而面临着生活给出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苦难。命运仿佛一张大网牢牢将他们罩住,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挣脱,越折腾越被桎梏。
也许对他们而言放弃生命更简单,难得是如何活下去。他们面临的只有生存,没有生活。而我们这样一直生活在阳光底下的人,有什么资格指责在生存线低端挣扎的人们活的不体面呢?
虽然我们不是上帝,无法救赎也无法消除苦难。但是至少可以学着在痛苦中发现悲悯,亦在面对他人的苦难而感到切身的疼痛中,学会体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