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这个时代,似乎每位职场人士都曾号称自己得过拖延症,但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拖延症,而是另外一种更为可怕,也更为隐匿的拖延心理:完美型人格特有的拖延症。
1.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做“准备”
先讲这样一个故事。
甲和乙,两个将军互争天下霸权,各自领兵作战,起兵之日两人势均力敌。
战争的天平之所以会向一边倾斜,是因为甲有一种可怕的思维。
第一次打仗的时候,敌人的刺刀已经出鞘,甲突然觉得自己的部队有能力造更好的武器,应该拿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再去跟乙决一死战,于是开战之际他决定扔掉刺刀并带领自己的部队逃到后方,开始制造坦克和枪炮。
甲觉得自己的决定很是英明,于是每次乙带领士兵兵临城下的时候,甲都在后方安慰自己的部队:等我们造出来坦克,就可以一举夺得战争的胜利,先让他们得意去吧!
于是乙兵不血刃夺得一片片领地,甲仍然安慰自己要坚持,要等待。
终于有一天,当乙占领了甲所有的城池并把甲团团包围的时候,甲的坦克终于造好了。
他以为坦克可以帮助他独步天下,真相却是这是一辆永远没有机会开出城门的坦克,这辆坦克还没有来得及发射,整个城池已然沦陷。
临死之际,甲想不通自己是怎么失败的,明明自己想法这么聪明,明明一开始乙的部队只配使用拙劣的刺刀,为何到最后打开城门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已经造出了更先进的坦克?
于是甲以为自己遇到了和英雄项羽一般的遭遇,空自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是认真想一想,甲之所以输掉战争,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吗,真的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甲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一直在做准备,却从来不愿意上战场,甚至不敢面对战败的风险。
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他们是生活中的将军甲,他们喜欢做准备,热衷于在自己的大脑里造一辆辆“坦克”。
而真正的赢家,也许客观条件和自身实力都很一般,但在他们眼里,等待绝不会变得更好,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已经做好准备的状态。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真正要面对的是一场场战争,而不是战争前的准备,我们绝不可以通过对战前准备的强调来逃避和推迟战争本身的到来。
在人生的战场中,那些热衷于做战前准备却从不上场的人,都是彻头彻尾的逃兵。
2.“下次”永远不会到来
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在我们班级里很是出名。
出了名的勤奋,出了名的成绩差。
一开始我非常不能理解,为何投入和产出差别这么大?于是我决定近距离观察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勤奋很可怕。
她到底勤奋在什么地方呢?
她平时总会买下各种锻炼演讲和口才的书籍认真研读,但真正到社团换届的时候,小组需要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教授课堂提问的时候,从来不曾见她起身发言,奋起竞选的身影;
上计算机课的时候,别人忙着上机操作,一边试错一边纠正,她则沉浸在教材中埋头苦读;
在实验室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别人忙着在各种实验里焦头烂额,她则跟在师兄师姐后边认真观摩,不做实验的时候也不肯,而是忙着背实验步骤,但很少有人看到她亲自上手做实验;
下临床实习的时候,别人忙着给病人问诊查体写病例,她则认认真真复习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直到现在,她连一套完整的体格检查都不会做。
她总是在想下次再动手操作,下次再登台演讲,下次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是直到毕业,所谓的下次根本没有到来。
说白了,她总是在纸上谈兵,巧妙地躲开那最关键的20%。就像那位一直在做战前准备的将军,活在努力的假象之中。
我相信她的故事绝不是个例。
总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期待着“下次”。
从读书时期的课堂提问,到职场会议的方案商讨,从出门聚会的行动方案到公司升职的竞选,他们从来不敢第一个站起来表达观点,遇到冲突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他们事后知道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
他们似乎从不开始,他们的一生,都活在一个叫“下次”的阴影中。
3.方法论拯救不了你的人生
当下时代,是方法论大行其道的时代。
你要读书,总有一大帮人拼抢着告诉你怎样读书更有效。
你要看电影,总有一大堆人所谓的“专业人士”忙着推荐“21世纪最佳电影偏单”、“有生之年必看的100电影”、“如何更有效地观看一部电影”……
你要学英语,知乎上总有一票大牛排着队向你推荐你根本没有耐心看完的长篇攻略,帮助你“快速提高英语水平”
你日复一日地收集各种“干货”,只有当各种方法论带给你的虚幻错觉消失,你才发现自己始终都是在原地踏步。正如电影阿德尔曼夫妇里的台词所说,这个时代,人人都在写书,却根本没有人阅读。
恕我直言,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没有达到要依靠方法论的程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各种方法论只是他们逃避事情本身的避风港,更是他们拒绝前进的绝佳借口。
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到达了远方,但那只是透过方法论这只望远镜看到的虚像,真正的远方在十万八千里之外。
而它们之所以能趁虚而入,正是因为总是有些人觉得自己缺乏先进的武器,觉得自己不足够好。
但他们真正缺乏的,是开始的勇气,是开始接纳不可避免的阵痛的勇气。
4 .Just Do It Now !
现代人由于生活条件好,身体发育普遍成熟得早,但真正的成熟,必定是精神上的成熟,当拥有完善的认知和在实际经历中日臻完善的智慧。
相比之下,古代和民国人之所以早慧,亦是因为生活所迫。
例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孝公,自十几岁就在军营中摸爬滚打,是以能够在二十一二岁的年纪在权力场中纵横捭阖,推动商鞅变法,撬开大秦帝国崛起的杠杆;
又如日本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德川家康,整个那一代人在十几岁时就不得不被迫入世,生活的实践经历使他们得到更多更快的成长;
而此等实践之学与处事的智慧,绝非纸上谈兵可以替代,他们的智慧,仅仅靠研读各种情商类,管理类书籍是无法学到的。
而完美型拖延的本质,恰恰是对事实和生活的逃避。
这种逻辑的背后,是认为当自己足够好了,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不会恐慌,才能够游刃有余,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在某个时间节点能够一步登天,殊不知一鸣惊人的背后是无数不及格的试炼,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这些试炼,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认真思考,认真做“准备”……统统都不行。
当你逃避了内心的恐惧,逃避了开始一件事所需要面对的阵痛,你的一生注定只能做配角。
写到最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每一只白天鹅的背后,都有无数只丑小鸭的身影。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Please start now,even it's a tiny step!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愿诸君都能踏踏实实,酣畅淋漓地做自己手边的事,都能拥有一剑在手,快意恩仇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