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D噩梦

作者: snipersteve | 来源:发表于2014-01-27 21:07 被阅读1228次

    GTD其实适用人群极为有限,并非适合所有人,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场噩梦。我在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具沉迷
    大部分GTD者都会沉迷于打造称手的工具,不管是软件、纸笔还是其它。我最初在Palm上就折腾了一票软件,之后回想似乎光琢磨软件调试而非真正执行。后来回归纸笔又烧了好多高档文具,现在大多在吃灰。这是极大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2、高效错觉
    开始执行GTD后就觉得自己倍儿牛逼,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井井有条,还嘲笑那些丢三落四的。但受自身执行力的限制,长期运行下来只会留下一堆未完成任务。加上系统运行GTD本身是挺大的时间消耗,效率不增反减。

    3、催生拖延
    我在后期反思GTD,已经觉得GTD法不适合我,但依然觉得Inbox是个很好的想法——把长于2分钟的事情先记录下来,忙完手头工作后再另行安排。但这实际上催生了拖延的发生,很多事情经Inbox一拖就无限期拖下去了。鉴于我本身也并非一直在忙,碰到一些突发事情,实时解决可能是更好的办法,更有利于维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对于“重要-紧急”四象限法——我忘了是不是David Allen的原创——也是个精彩的观点,但从未对我生效。很多事情,我明知是不重要又不紧急的第四象限,但还是沉溺其中,徒增烦恼而已。对我来说,其实学习GTD都是在自寻烦恼,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提升。真正牛逼的是我本科同寝室那小子,一下课就写作业,写完了才打实况,成绩超好。我总是反着来的,名次也是反着的。

    近年来看到的比较合我胃口且确有一定的实际作用的观点,一是结构化拖延,二是收益半衰期。

    结构化拖延,是约翰·佩里首先提出的,他以此拿了搞笑诺贝尔奖,同时出了本书《拖拉一点也无妨》大赚了一笔。结构化拖延的关键点在于拖延者在拖延期内并非一事无成,总会干些其它有用的事情;如果结构化安排这些任务,也能有不小的收获。比如我现在拖着论文不写,却来写这篇GTD,就是很好的例子。将最重要的事情暂时拖着,在愧疚情绪的影响下干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弥补,然后利用last minute panic这种终极高效动力完成最重要任务,也是种不错的方案。

    收益半衰期概念是知乎用户采铜创造的,详见其回答。简要摘录如下:

    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这一概念具备收益和半衰期两个变量,也可以画出四象限。相比“重要-紧急”四象限,这种收益半衰期四象限更好判断。加上我本身热爱“一劳永逸”而痛恨那些半衰期短又没有收益的事情,执行起来也更顺从本意,轻松自然。

    不过,总体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个性使然,后天改善总归效果有限。这也是一种命,不必过于强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独自前行的蜗牛:这三点总结的太到位了。以前,没有接触GTD,每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都完成的很好。践行GTD后,虽然把事情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执行的效率远远赶不上收集的速度,要做的太多,时间精力分散,对真正重要的目标反而无法全力投入。
      • 波罗的海的琥珀色时光:我的问题也是执行力不足
      • Onericher:一是结构化拖延,二是收益半衰期,这两个概念不错。工具无好坏,看你怎么用。
      • 徐红钢:不为万一为一万
      • LostAbaddon:GTD会催生拖延这点太赞同了!

        其实,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是靠自己。
        工具可以提供便利,但往往提供的懒惰的机会远大于便利。。。

        然后我现在的GTD就是一份Excel表格…………
      • 风生水起:表想太多,做就对了。just do it

      本文标题:GTD噩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g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