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厚爱与激励

厚爱与激励

作者: 袁卫星 | 来源:发表于2020-10-11 12:26 被阅读0次

    昨天,在集团开完会回校的路上,接到新教育理事会杜涛副秘书长电话,询问我月底在朱永新老师家乡江苏大丰举行的全国新教育年会参加否。我说,正拟递交离深申请,周六周日参会,应该问题不大。

    他说:“你必须得来啊!今年是新教育20周年,要颁一个奖:20年20人,朱老师说,你是新教育的元老,又一直在为新教育做事,这20人必须有你!”

    作为国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新教育20年发展壮大,现有100多个实验区,4000多所实验校,参与师生数百万人,我何德何能,忝列“20年20人”?

    唯一的解释:厚爱与激励。

    朱老师一向厚爱于我。

    1999年一个平常的日子,在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任职的我带着我的孩儿们在操场出操,远远的望见操场的边上有一帮人在观看。

    这是习以为常的事。对于这所颇有名气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来说,参观、考察、调研、视察,据说一年要上万人次。

    整队离场的时候,校长叫住我。校长的旁边是局长。局长的旁边就是笑眯眯的他。他当时是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

    “我读了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很有才气!”这是他的第一句话。(后来我才知道,作为苏州大学教务处长出身的副市长,他竟订阅《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刊,对江苏作者尤为关注。)

    “你们张家港要好好培养,一年后我再来看他。”这是他说的第二句话。

    一年后,他让参加苏州市首届名师名校长培训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校长捎来话:欢迎插班参加培训。

    又一年后,他对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说:要推年轻人,袁卫星也可以报特级么,你们把他放在最后一个送上去就是了。

    他甚至后来专门为我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到政府工作以后,我一直为苏州没有像李吉林、斯霞、邱学华这样的著名教师而苦恼。因此,见到一些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我是格外开心。这以后,我和卫星就成了朋友。由于长他十多岁,我自然把他视为小弟弟。后来,我知道他父亲已经去世,我自然又有了"长兄为父”的责任。我的来信很多,大部分是请研究生和秘书处理的。但是,卫星的信,我必须自己回。”

    朱老师常常鞭策于我。

    2014年,我被借调教育部办公厅工作,过着朝七晚九的生活,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朱老师在五月的一个周末打电话给我,让我去他家吃晚饭,说是要改善我的伙食。我放下手头的活,倒了两趟车,坐了20多站地铁,花了近一个小时赶到他家里。满以为朱老师家里一定有客人,我是去蹭饭的,哪料到并没有客人。不仅没有,而且师母也不在家。他给我开了门之后,迅速地跑到厨房里。那天有些闷热,屋子里没有开空调,厨房里热气腾腾。我走过去一看才发现,汗流满面的朱老师正在亲自做菜。

    也就在那一天,我们谈到了新生命教育。朱老师一直说,要把新教育实验做成“百年老店”,做到离开了“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依然存续,依旧运转。而要做到这一点,他觉得,重要的是要构建一套新教育自己的卓越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作为必要补充。

    我对朱老师的高瞻远瞩佩服至极。虽然那几年,由于新教育研究专业团队的逐步形成,以及自己工作关系的不断变动,我从新教育实验课题核心组成员走向了边缘,但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阶段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一直自认为仍然是朱老师是新教育“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一员。

    这一次,我们边吃边聊,谈新教育实验,谈卓越课程,谈新生命教育,十分深入。席间,朱老师不时给我斟酒、夹菜,并且时不时起身,去厨房热菜。吃完饭,他坚持亲自刷碗,不让我沾手。收拾完,我们又喝了一会儿茶,继续前面的话题。末了,他像往常一样坚持送我下楼,送出小区,看我坐上出租车。挥手告别的时候,他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我至今言犹在耳:

    “人这一辈子,能认真做成一件事就足够了!”

    我想,朱老师之所以提名我为“新教育20年20人”,是在提醒我:认真把新生命教育这件事做好,做成!

    是为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厚爱与激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he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