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再读《三国演义》有感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再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 Easy_Strong | 来源:发表于2017-04-10 10:35 被阅读0次

    还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大概是初一初二的时候。家里有一本泛黄的、很厚的书,封面及前面一小部分内容都缺失了。

    那时候,我其实还不知道三国演义具体是什么,看完了也只是觉得诸葛亮简直就是神仙,但是很可惜,最终一统天下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

    最近因工作需要而重读三国。从初中到现在,中间也断断续续看过三国及相关内容,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但是都不系统,只是走马观花一般。

    这次从第一回开始一字不差的看,不仅如此,还得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一遍,因为要讲给小朋友听。

    就是在给小朋友讲三国故事的过程中,我对三国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全面。

    一部三国演义,是魏蜀吴的兴衰史,也是无数个人物的兴衰史。

    我讲的时候,十岁的小朋友不会只是乖乖的听,他会打断会提问,还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问的最多的: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回想我小时候看三国不也是如此吗?董卓是坏人,曹操是坏人,司马懿也是坏人。刘关张,诸葛亮、赵子龙都是好人。

    书上写坏人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好人都是为了别人。

    董卓废天子是为了自己当皇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能拥有更大的权力,能坐上更高的位置。而刘备的蜀汉是为匡扶汉室,救天下百姓于水火。

    在没有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之前,在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之前,对见到的人只会分好坏,对遇到的事,只会讲对错,可一旦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对人对事的看法就不再一样了。

    这也是我此次重读三国感触最深的地方。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路上,在明知是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还残忍地将吕伯奢杀害。陈宫斥其不不义,曹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是曹操与成功二人所为,并非曹操一个人做的。对于这次误杀,陈宫并没有对曹操有任何责怪之意,但是杀吕伯奢在陈宫看来却是“大不义”,并因此弃曹操而去。

    这件事如果从曹操的角度来分析,来到吕伯奢家是为了躲难,夜宿一宿而已,却因紧张疑心误杀吕伯奢一家。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还在避难的事实,所以杀人之后,他和陈宫“急出庄上马而行”。不料刚出门就遇见了吕伯奢回来,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此时若不杀吕伯奢,定如曹操所说“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好不容易从洛阳跑到这里,眼看就要回到家乡,怎能因一时心软误了大事。故“行不数十步,拔剑复回,砍伯奢于驴下”。

    经此一事,曹操和陈宫两人高下立判。

    曹操永远记得自己的目标,清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生逢乱世,若拘泥于死理,必处处掣肘,又如何能大展身手。

    陈宫意志飘忽不定,此前既已为国家大义跟随曹操走到这一步,如今又嫌其不义,欲杀之,又怕背上不义的名声。举棋不定,畏首畏尾,最终弃曹操而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他放弃了曹操,相当于放弃了一次升级的好机会。

    再读三国,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我都会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分析。是否有更好的选择,为何他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简简单单用好坏对错来评判。

    也许历史就应该这么读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再读《三国演义》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hs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