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难免发生摩擦,产生矛盾。这种情况大人非得要谁是谁非的结果。如果评不出谁是谁非的结果,家长要么觉着自己的孩子不是责任人 ,受了天大的委屈,吃了冤枉亏,非让惹事的孩子受到严厉的批评;要么就护短, 将自己孩子的问题撇的一干二净,错全在别人身上。 其实谁是谁非,谁先发起,谁担责任,这都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我们作为教师处理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目标不能只放在谁是谁非的结果上。谁是谁非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将矛盾化解,让双方对彼此都心存友好,达到育人的目标。
我们正确的处理应该是及时接纳双方的情绪,跟上同情和安慰。然后再了解事情的经过,顺便理出谁是谁非,根据谁是谁非引导孩子将心比心。双方在换位思考时认识到各自的不对之处,懂得同学之间要友好、互助、理解、宽容,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让双方打成共识,握手言和。
这样处理,同学的友谊在,快乐的心情在,学习上的障碍少。孩子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这次矛盾中找到了帮助成长、学习的金粉,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孩子之间为了一点小事就哭就闹,感觉受了天大的委屈,这就是孩子的纯真之处。在这张白纸上,我们大人画上什么,孩子就收获什么。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家长根本不需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处理这件事找出了谁对谁错,一方得到批评,另一方就无事了。很多时候,家长忽视了孩子彼此间的理解和宽容,也不考虑被批评孩子的难过情绪。认为事情水落石出,处理就算结束。这样就结束的话,缺少了友好互助的教育,缺少了理解宽容的教育,没有引导孩子握手言和,彼此的负面情绪将还会隐形存在。
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目的不是批评谁,表扬谁,而是让每个孩子从中都得到教训,让以后尽量不犯同样的错。处理完后每个孩子不再有负担,阳光快乐的心情在,团结同学的意识有,认真学习的劲头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