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周卫英老师写作群在讨论读书这个话题,我也大胆地发表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01古诗词
有人认为古诗词很空洞,或许是它们距离我们的时代太过久远,很难形成情感的共鸣。
而我在读中学时,最喜欢古诗词读起来的韵律美,仿佛把我带到古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亦或是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少年时代的孤独感就这样在古诗词的陪伴下一天天消退。
当然在高中语文考试古诗词鉴赏这一环节上,我确实对于每次出题形式的大同小异,标准答案的千篇一律,深感无力。这或许也是应试教育带给我们创造力的一种扼杀。
02小说
小说有故事性,还有人物在特定时代的命运,给人以启迪!
我个人比较喜欢影视剧,它们都是改编自小说。小时候当我每次电视屏幕上出现这一行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会和小伙伴们相视一笑。
由于90年代是电视产业的黄金时期,也是琼瑶言情剧和金庸武侠片的鼎盛时代,我们看过两位大师几乎所有的经典之作,并且琼瑶女郎的“痴情哀怨”和金庸笔下的“侠之大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看影视剧是打发时间的一种娱乐,算不上真正的读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中学期间,有一次语文老师单独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关于前苏联作家尼古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有计划的精读一本世界名著,于是每晚都会认真阅读,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并且还会做一些读书笔记。有的时候我也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层出不穷的人物故事感到有些崩溃,索性还是坚持了下来。读到小说后面,我被“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小说确实篇幅太长,一般人很难静心读完,然而如果小说没有之前的种种铺垫,或许就没有这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如今我身上拥有了浪漫悲情的气质,可能和小说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03散文
散文题材不拘一格,叙事说理包罗万象,形式也更加自由。我们从语文课本上学到很多,比如朱自清《背影》、翦伯赞《白杨礼赞》、屠格涅夫《麻雀》等至今都记忆犹新。
去年我还买了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阅读了其中一些篇章,感受到文化其实很多时候是要追寻自然之美,和作者达成了强烈的共识。
我还购买了几本青年作家的散文书籍,木兰溪《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小隐老师《山长水远恰好遇见》……她们的作品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也是我目前最想尝试的写作方向。
04哲学心理类
我是这些年接触瑜伽后对哲学心理类书籍感兴趣,它让人深刻认识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我先后读过《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湿婆经的112种冥想方法》、《爱从接纳自己开始》、《觉醒时刻》、《巴关的教导》等书籍。
我认为,哲学心理类书籍看似枯燥无味,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己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一旦把这类书籍读通了,其他书就好读多了;而一旦解决了自己的诸多问题,其他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05艺术类
我从小喜欢艺术,这些年也一直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而理论知识相当匮乏。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知识在网络上和书籍中都非常难求,不久前我在一本《世界通史》上翻到有关音乐艺术的内容仅仅只有寥寥几页。当然,我也感到非常惭愧的是自己好多年没去泡过图书馆了。
去年我在家中无意中翻到一本《艺术学概论》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而它之前就在一个角落落满灰尘无人问津。后来先生还给我买了一本《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更加充实了我的音乐知识库。
结束语:读书是对心灵最好的馈赠。尽管我读过的书也不多,但是事实证明,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对我有用!
杨绛先生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这句话也阐述了为何我们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读书感悟,并且喜欢的书籍也会有所不同,更重要是用读书陪伴的人生一定都能够收获满满!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