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下班经过一处花墙,那种小花比牡丹小很多,但是姿容娇媚,粉红居多,偶尔能见到几朵淡紫,淡粉色的也有不少,在一片绿色之中,被映衬的异常令人瞩目。我一直是喜欢素雅的色彩,这种粉红,多少有些浓艳了。本来是让我有些许嫌弃的,只是怎奈她花期执着,每每经过总在绽放着,终于有一天下班路过,没忍住拍下,只是花名依然不知,于是我今天把她晒到了朋友圈中,不想引来诸多答案,答案中最多的是说叫蔷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0334/4c50ba932a32e22c.jpg)
蔷薇,这个名字很久前就听过,而且一直喜欢这样的名字,只是没有特别去辨识到底那种是蔷薇,今日得以确认,发现花与名字真得好配啊!一样美好,一样喜欢!
蔷薇花瓣小巧,没有牡丹的夸张,也比月季含蓄,一簇簇开在那里,真真让人留恋。不知道谁想到的将蔷薇植种在路边,总之这个想法太友好了,不知道帮助了多少人展露欣喜!
初见时以为几天后就看不到了,后来又遇见几次,突然间每逢回家择路时,我就特别想选那条路,因为可以再见到这些小花,淡淡的浅粉,淡淡的粉与红相映,淡淡的等在那里,美好的期待着不知道什么,或者只为尽现美好,无欲无求的。特别的这种色彩叠加,粉红的渐进,或者单纯一朵浅粉,单纯一朵粉红,同居一枝之上,那么近那么不同,真真养眼。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00334/e439ab10eff73fff.jpg)
还是拍下来之后,我才发生,她们在含苞待放时相对粉红一些,当花瓣完全绽放时,又变成浅粉居多,不清楚是自然而成,还是科技的力量。有一部分花包里是淡紫色的,外周花瓣又是紫色淡到白色的样子,真心好喜欢!
从客观自然回到主观精神世界,谈谈人们的书。
《人间失格》之前看到这个书名是想读的,只是今天才开始。关于作者太宰治,生在一个极其特殊而又异常的年代里,从空间上说,是生活在了一个极其有限的狭窄的地域里。其作品是一种非常偏狭的特殊文学,有其必然性。
尽管如此,太宰文学却具有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不可思议的普遍性和现代性。从其作品中感觉得到,太宰治所直面的乃是人类、特别是现代人共同面对的普遍课题,描写了现代社会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自闭者、叛逆者、边缘人或多余人的悲剧。
或许在所有现代人的心中,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块懦弱、孤独而又渴求着爱的荒地,而这块荒地却被太宰治的文字无声地侵袭,而且无从回避。之所以有无数的读者痴迷于太宰文学,无疑是因为他们把太宰治看作了自己心灵秘密的代言人,甚至具有排他性的青春密友。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原型。所谓“永远的少年”,乃是绝不被习俗所束缚,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对无意识中闪现的灵光,总是保持着开放的心灵,却缺乏加以现实化的能力。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心理学上的退化。但荣格认为,退化并不总是一种病态,毋宁说是心灵创造性过程的必需之物。依靠退化,自我得以与无意识相接触,由此获得的,既可能是病态的或者邪恶的东西,也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或是崭新生命的萌芽。因此,这种退化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退化。
或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太宰治文学称为永恒的“青春文学”。我们总是--同时也只可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一个主人公。一个保持了纯粹性却长不大的“永远的少年”。即便我们从封闭的自我走向了广阔的社会,走向了成熟,而不能不向他挥手作别,但这个“永远的少年”也总是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唤起一种深深的战栗和乡愁般的情愫,让我们管窥到人性的渊薮,点燃我们潜在的创造激情。这是因为--就像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样,我们每个人心中必定潜藏着一个“永远的少年”原型。
很多人没有表现出失格,更多原于我们没有勇气,反到是学会了妥协。而太宰治不惜用生命作为赌注,将自己置于实验台上以曝露现代人的耻部,追求人类最隐秘的真实性和人类最本源性的生存方式,并表现为独特性和普遍性为一体的文字之缘故。
写作需要勇气,将自己置于实验台上,所思所想都曝露出心窗,如实反映现实与自我,从而启示她人,警醒她人,算算也是时代的楷模吧?至少在某一心境下,他触动了太多心灵共鸣!“永远的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