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等词都是用来形容美好的爱情,总是希望所有的爱情都有完美的结局,相爱的双方都能够排除万难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爱情就是相爱的双方坚守信念不轻易放弃就能得到的结局,哪怕会有物质上暂时的贫穷,精神上暂时的煎熬,或是其他来自环境的压力,最后也是能凭双方信念坚守得到的东西,其实不是。
我们一直都没有搞懂,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都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
所有人的都在寻找答案,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找到答案。
根据作家张克辉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台湾往事》,也就是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而成的国产爱情题材影片《云水谣》,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数十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坚贞的爱情故事。
年轻帅气清朗潇洒的陈秋水为少女王碧云的弟弟雨萌做家庭教师,他别出心裁的学习方法,简单快乐,于是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然后陈秋水是左翼人士的的身份,时局紧张,让他不得不逃往大陆,看似短暂的离别,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谁也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于是爱得刻骨铭心的两个年轻人,私定终生,发誓矢志不渝。
这次离别,比想像中的漫长与艰难,陈秋水与台湾失去了联系,只留等待和思念在他心中。为思念徐姓的母亲和相见遥遥无期的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奔赴朝鲜战场的,经历战争与炮火的洗礼。部队护士王金娣对他一见钟情并展开大胆追求。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是深爱一个人,一个女子是不会有这么大胆的举动的。可见王金娣爱陈秋水之深。
战争结束后,徐秋云主动申请调往西藏,没想到王金娣一路追随而去,并且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徐秋云在多次寻找王碧云无果且王金娣又热情似火的情况下,选择了将旧情藏于心底,决心不辜负追随他的王金娣,牵了王金娣的手,走入了婚姻。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徐秋云一直不知道,远在台湾的王碧云却死死守着当初的承诺,不管从年少追到中年至老年的薛先生有多么的痴情,她终身未嫁,一生都在等待。
在整部影片当中,都在讲述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但是这段爱情很虐。整个影片想表达的也是爱情观。然而这个爱情观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爱情,倾向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态度居多,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现实不是这样。
电影中的男二号薛先生已经够痴情了吧,从年少守到暮年,终生未娶,哪怕继承得一个若大的茶庄,腰缠万贯,也甘愿为了一个人放弃整座森林。但结果呢,王碧云也不肯回头看他一眼。连王碧云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甚至鼓励薛先生要勇敢一点,喜欢她就去追她,光看窗户有什么用?年少时年薛先生着实可爱与呆笨,就是痴痴地守在王碧云家门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能看她一眼就好。而另一边,徐秋云也没有守住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的承诺,在王金娣火热的追求下,在寻找王碧云无果的情况下,在现实现前,他选择了放弃。与王金娣走入了婚姻,这也说明,爱情并没有那么的坚不可催。如果一个愿意做替代品,而另一个人又愿意接受替代品。那么爱情信念的瓦解是不难的。
爱情经得起异地和等待吗?
有人说是经得起的,但这部影片告诉人们,异地与等待仍是爱情的头号敌人。我曾经多次与许多单身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问优秀的他们为什么一直单身没有走婚姻,他们会说比较难找,难找的原因就是,要排除异地,因为异地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哪怕是网络与交通如此便捷的现代,恋人间不经常见面引起的误会是很难消除的。更何况是在几十年前的那个环境下,通信与交通都不能让人说走就走,说见就见。
王碧云仅凭一个信念就坚守一生的感情着实让人感动,但却不现实,一个人几十年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该有多艰难?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这也可能是徐秋云最后会放弃王碧云而选择与王金娣结婚的理由之一。没有人真的能一个人孤独地过完一生。那种孤寂,那种煎熬,那种无奈,更与何人说?
爱情分两种,一种是白天做梦的,一种是晚上做梦的,有些人会活成白天和晚上都做梦的,但只有个别的人坚持活在当下,不肯做梦。因为梦醒之后,你该如何度余生?
影片取景地很美,横跨西藏、上海、辽宁、福建等地,可是说是一部唯美的电影。在电影开 始的时候,一个长达几分钟左右的镜头,给我们呈现出了当时40年代的台北闹市,热闹的街道,黄梅戏的唱腔,孩童的嬉笑打闹,让一切贴近生活,显得格外真实。
对于西藏部分的取景,多是出现在影片后期,也将西藏的美景为我们呈现了出来,相信也能够感受到属于西藏的魅力。拉萨、羊八井、卡诺拉冰川等等的出现,让这部电影的风景美不胜收,甚至可以笑称为是一部风景宣传片。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已成为了近些年来为数不多的一部国产爱情影片,为我们讲述了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很虐地表达了爱情的多磨。
守得云开见月明也只是一种期盼吧,要不然,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的遗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