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考周敦颐的《爱莲说》

作者: 北望南潇 | 来源:发表于2017-10-06 20:11 被阅读0次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所周知,《爱莲说》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所作,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在后人中享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这篇文章也被后人所记住。

    可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一味地赞颂是否过片面?

    大家在初中都学过这篇文章,我们也知道了作者主要采用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不随波逐流、内心通达、行为正直、洁身自好……这些优点,说到他身上似乎都合情合理。

    想一想,周敦颐从小便勤奋好学,在其当地颇有名气,又志气高远,学习范围广博,做官期间清正廉直,还在其有生之年提出了“宇宙生成论”的体系……这样的人才似乎这样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尤其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句更是成为赞颂莲的千古绝唱,被后人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引用到各种文章里,成了君子的代名词。无可厚非,这篇文章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可是,对于这篇被世人所赞颂的文章,我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予独爱……”不说你们怎么看,我个人是感觉他有点偏激了。许是他一生清廉,便觉得在当时,只有自己是君子一样的人。他像莲花一样高洁,没错!但难道在当时真的只有他一人是君子一般的人吗?且不说苏轼包拯这些名人廉者,即使真没有,也还有万千民众!他们不是君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私欲,但社会不正是有他们的付出和索取才正常运转的吗?社会需要周敦颐这样的主角,但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个配角,主角得到光环,配角也需要尊重。

    世人甚爱牡丹,这有何错?对作者来说,爱牡丹,便是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爱菊花便是有高洁之心、却胆小怯懦;只有爱莲花才是君子,而喜爱莲花的却只有他一人。

    不要觉得我是在胡编乱造,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是可以看出的。赞美自己无可厚非,可这不能成为主观的去定义别人的理由。

    他当官清廉一生,用才华为百姓谋福,虽然在其在位期间担任的官职都不大,但仍为朝廷发光发热。可是,他又是怎么当上官员的呢?你们可能会猜说是科举,刚开始我也以为是这样的,可事实上并不是。他和他母亲自父亲逝世便投奔到他母舅家,母舅时任龙图阁大学士,因其荫子关系才得以担任官职,这似乎与他说的君子之行有悖吧!

    以上都是在把牡丹、菊花、莲花按作者的象征意义而展开的讨论。然而我认为万物生灵都只是单纯的存在于世上,被人赋予了意象便变成了一份独特。把他们带入美好的意象当然可以,但把他们带入不美好的意象,它们为什么要承受这样莫须有的阴暗?

    花草无情,亦有情;人有情,更需有心!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愤世嫉俗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但一定是艰难生存的人”,他有这样绝妙的文采,却生活那般艰辛,可能不光跟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也不乏有自身的原因。事实上,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事儿,我们有欲望,所以上进,人有欲望,所以进化。如果没有欲望的七原罪,人类现在还在树上呢。只要不是过分的欲望,对人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他能明白这个道理,一定会比当时过得好吧!

    总的来说,周敦颐是一名君子,但可能有些高傲和孤独;《爱莲说》也是一篇佳作,但也许有点片面和独断。

    好坏总是一把双刃剑,有好便有次。我不过是找出一点点的瑕疵,让近乎完美的作品,多一些理性的光芒。

    反向,有时是否也是个不错的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向思考周敦颐的《爱莲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vr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