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回,在与小辈们说话间,我觉得自己的声音和语气越来越像母亲。一时间我会分不清,究竟是我在说话,还是母亲在我耳边说话。
儿子现在总不按常理出牌,他似乎有了他的节奏。昨晚快六点钟,一条微信告诉我们,晚上九点到家。
以前,像我这种对数字比较敏感的人,在心里会算一下他周末回家的成本以及和我们相处有可能会出现的冲突,居然希望他呆在学校里。
我无意中在朋友面前说起,近些日子怎么爱回家了。朋友说:“家他想回就回,男孩子也是孩子!”那一刻,我记忆深刻。从前我都认为男孩子应有男孩子样,但没考虑他们也是孩子,也有柔弱需要温暖的一面,竟是自己错了。
后来,他什么时候说回,我都不觉奇怪,毕竟我家就是他家。今年回的时间大致与学业的进展有关系。实验结束、考评过关、论文写完等等,这些都会在家呆上三两天,自觉就返校了。我们会在傍晚沿着他小时候常走的路,边走边说。这也许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
彤彤听到消息更是兴奋,在蛋糕店里买的烤香片、巧克力蛋糕和杏仁酥,一口也没吃,说要等到哥哥一起享受美味。晚间,他俩边吃边乐,笑到很晚才睡。
清早,我已盘算好买哪些食物以供今日一天的消耗。吃,总是家里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外面的食物让人不大放心,不及自己煮只红薯和玉米或泡包方便面。但早点还是外面的花样多,也相对安全好吃。
虽然活动范围只在五百米半径内,我却跑了三个地方,收获了自己想要的食材和他们想吃的早餐。鲜肉大包、豆腐脑、猪骨头、猪肉、冬瓜、黄瓜、香菇、西红柿、大白菜和大葱。红的红、绿的绿、白的白,新鲜、好看,就有种满足感。
迎面碰到一位骑车的女子,车篓里装了好几种早餐。我今天的样子应与她与无二。
有位比我年长的朋友,女儿在家时,她几乎每天在附近的早餐店买早餐。那时候,心里认为她太过疼爱自己的孩子。她自己也说起,女儿说在家的日子完全像生活在蜜罐里的废材,与工作时比,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现在,我似乎也改变了,认同孩子们压力大是普遍现象,不知不觉就认可了这种行为。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疼,别人更不会疼了。
小时候的印象中,大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自己却会无所事事。一本小说看半天、一个蛐蛐的叫声也会听半天,从早到晚是个很长的过程。
而今,自己好像也在忙忙碌碌,而孩子们更没闲着,年龄小的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忙着上补习班、年龄大的忙着考这考那,工作的,更是随时待命。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
真不知道谁偷走了这些时间,也偷走了曾有的空闲。而我在不经意的岁月里也活成了母亲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