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巴陇锋:红色叙事是精神补钙剂(辽沈晚报 )

巴陇锋:红色叙事是精神补钙剂(辽沈晚报 )

作者: 作家编剧巴陇锋 | 来源:发表于2023-11-24 08:32 被阅读0次

红色叙事是精神补钙剂

——评钟法权《硝烟中的号角——百战英雄王占山》

辽沈晚报 2023年11月25日

□巴陇锋

继《张富清传》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鼓与呼后,钟法权又创作了“七一勋章”获得者、老英雄王占山的传记《硝烟中的号角——百战英雄王占山》,令人过目不忘。

作品以简御繁,以洗练传神、跳跃性的笔墨,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身经百战、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王占山1929年出生,如今已过鲐背之年,要写好这样一位担任过抗日儿童团团长、民兵队长、游击队队员,参加过诸多重要战役的老兵,行走枪林弹雨几十载的绝世英雄,殊为不易。但作者却很有章法:一是采用“冰糖葫芦”结构,以“少年志”“英雄路”“浴血记”“披甲再战”结构全书,各章的转换间几十年时光已过。四章依次写故乡生活、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突出人物的少年上进,入伍后军事素质过硬、打仗勇敢灵活,不畏强敌、指挥若定、能打硬仗、靠前指挥、忘我无我等可贵品质。何谓英雄?这就是。如作为通信员的青年王占山,不仅在最困难时刻“误串角色”扛炸药包炸碉堡、炸拒马、保卫首长,而且在旗手中弹后立即补位,让战旗在天津金汤桥高高飘扬。二是善用“引子”“后记”及“相册”,分别交代英雄史观、英雄暮年生活境况等。后记里,叙述落根岳飞故里安阳、烈士陵园祭拜、病床叙谈,充满温情;而补写锦州战役中,19岁的王占山在战斗最激烈、冲锋号吹响而司号员倒下时,他拿起号就吹的故事,乃神来之笔。这不禁让人感叹,王占山真是为战争而生的英雄。三是“以战叙之,不及其余”的写法。四章下有26小节,从标题看,除不得不交代的“冠名”“童工”“婚事”“授勋”外,其余22节都写战事。如此剪裁得当,突出了王占山“为战而生”的传奇人生,感染力强。

不动声色,冷静铺排,善写战争,是这部作品的另一特色。一方面,作者聚焦于王占山所在的“作战单元”,具体到连、到他本人的岗位,即便在南方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他已是副师长,但也聚焦于先头部队,因为“他不愿意待在师部”。另一方面,作品又不忘观照整个战争全局,树立人民战争正义性的观点,风格上冷峻客观。这就使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起来既不失焦,又能明白“彼时彼地”的历史全貌,信服作品思想观念,润物无声。此写法深得《左传》战争写法之遗风,使作品具有高古壮丽的美学品格。

以战争中最广大的烈士为英雄的英雄史观,是该书对读者的最大启迪。解放天津,七连打下金汤桥,被授予“金汤桥连”,“可是原先100多人的七连,现在只剩下了24人”,包括指导员马占海在内的其余人员均壮烈牺牲。连长对王占山说:“弟兄们的血没有白流,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撞开了解放天津的胜利大门,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王占山说:“真正立大功的是那些为解放天津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类似情景,在坚守朝鲜高地、指导员张冠佐牺牲时,显得更加感人。

同时,该书文本自成一格。如景语情语的完美结合,往往在战事频仍、硝烟弥漫、生离死别之际,作者就会增加些“闲笔”,融景于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作品里有许多感人的细节。如8岁的“小纸头”求上学时,反复试探父亲的态度,将一个有想法的穷孩子活脱脱“托出纸面”;又如,没见过真手枪的儿童团长王占山,第一次见盒子炮时壮胆犯禁去摸枪,让人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王占山从朝鲜战场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牺牲的同乡、指导员的妻女,把身上的钱和腕上的表全部撂下……这些细节无不生动鲜活。锦州战役告捷,王占山去搞食物,却弄来了猪食,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巨里室北山408.1高地上指导员牺牲时,作品书写了王占山的五次誓言,让人不仅潸然泪下,而且感受到后来的他视死如归、指挥若定是多么自然而然。

此外,作品还很注意语体风格的变化。如写到“婚事”时,如叙家常,用词也为之一变,出现了口语,与全书庄重的语体风格相映生辉。(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巴陇锋:红色叙事是精神补钙剂(辽沈晚报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xn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