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446742/5575e446b0974736.png)
我们一行四人从大河滩古街返回,途经张良洞,玉竹园的何总提议去张良洞看看,众人欣然应允。于是弃车登船,在机帆船“突突”声中向对岸驶去。河面上清风徐徐,凉爽异常。我俯身探了探河水,如此盛夏,河水居然冰清。我颇为惊奇,何总说:“这河水源自东江湖,天然泉水,所以冰凉。”正谈笑间,一只白鹭从对岸河面飞过,仿佛天地间一白色精灵,优然安详,与绿树碧水相映衬,好一副江南水乡风景画。何总说:“若是下点小雨,河面上清烟袅袅,那才是人间仙境。”
很快,船靠岸了,岸边一棵大树,树底下全是熟透了掉下来的红果,大小如草莓。抬头望树上,枝头还有许多青果,像极了杨梅,只是稍微比杨梅大一点。树旁八、十米远便有一寺庙,供奉了释迦牟尼佛,我原先还以为会是张良的雕像。张良洞的寺庙供奉如来佛祖,这是哪一出?寺庙紧贴岩壁,后门就通向张良洞,几个人鱼贯而入,迎面又见了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这神仙们都来开会了?洞里光线昏暗,几个人忙掏了手机,借助微弱的光线细细端详。主洞面积大约二十三平方,极为潮湿,空无一物,洞顶壁倒吊了许多蝙蝠,地上全是蝙蝠屎,踩上去软绵绵。大匡指了面前一斜坡说上面还有一个小洞,说是洞中有洞。我想一探究竟,勉力往上攀爬,到了顶部,果见一洞口,奈何狭小潮湿,恐怕不易进去,只好作罢。下来时很滑,差点摔下来。我又转到另一侧,谁知这样折腾一番却惊醒了那些倒吊睡觉的蝙蝠,黑鸦鸦一片,满洞飞窜。蝙蝠丑陋诡异,倘若被咬,那可是麻烦。
于是,我们决定出洞,在洞口却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刻有“还我面貌”,据说是韩愈的真迹。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一文中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显然,东坡居士对韩文公评价极高。以古文运动一挽八代文风之衰败,警醒天下苍生之沉迷不悟,掘起于平民的韩文公当属八代以来第一人。可他的忠勇触犯了圣上,一贬再贬,可悲乎?可叹乎?韩文公的浩然正气,顶天立地正是其“本来面貌”,二百年多年后,苏子为韩文公撰文,推崇备至,可谓还了其“本来面貌”。而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几个后辈小子洞中寻古,前朝事物依稀可辨,更多的却是现代痕迹。钢筋水泥结构寺庙,琉璃黄瓦,金璧辉煌;洞口瓷砖地板,光可鉴人。众人喈叹:古物不复存矣!谁能还我本来面貌?我们出得洞来,又看了寺壁一些诗文,多是一些今人应景之作,其中有诗文中提到“直钓岩”。直钓者,顾名思义,钩是直的,那么如何挂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张良公钓鱼,钓的是寂寞,钓的是岁月。我想,张良为“兴汉四杰”之一,封为留侯,吕后恐高祖易太子,问计张良。张良智者,指点太子重金好辞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高祖见太子羽翼丰满,改立太子之事只好作罢。太子登基,张良功大,激流勇退,得以善终。史记载吕后屡次恳请张良出山,张良最终还是入朝为官了,而且他的儿子亦封留侯。可是民间却到处有“张良洞”,这又如何解释?张良,世代为韩贵族,秦灭韩,张良舍其家财,重金求得一力士于博浪沙狙击秦皇,中副车,张良亡命天涯,在下邳遇黄石公纳履受书,辅作高祖,运筹帷幄,灭秦兴汉,位极人臣。我看《史记》《留侯世家》,实在为其足智多谋而叹服。张良,不愧为砾古烁今一智者!仁山智水,黄市直钓岩一河碧水,周遭群山,数万亩青青翠竹,如此好山好水,张良晚年隐居此处钓鱼著书,完全是有可能的啊!就是西门这样的愚昧的人,见了这等风水宝地,也寻思:要是能够长居此地该多好呀!
四人逗留片刻,又原路返回。上得船来,极目远眺,一江碧水,浩浩荡荡,亘古不变,历史的尘埃落定,高祖、留侯、韩文公、东坡居士……都是这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斯人已去,仍有我等后辈小子千古凭吊!然不知千百年后,谁人在这悠悠耒水边凭吊我辈小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