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

作者: tumbleweed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8:44 被阅读0次

    《三国演义》里最著名的章节无疑就是“三顾茅庐”了。这个故事讲述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在乡野间寻访后来的名臣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当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隐居之处,童子告诉他先生正在屋里午睡,刘备就带着关、张二人在门外恭候。一会儿,听见诸葛亮醒了,在屋里迷迷糊糊地念了一首诗,诗曰: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我把诗按理解,意译了一下:

    许多人做过沉梦,

    但几人醒来后能像我这样心旷神怡?

    春睡很足,但草堂中的日光并未移动多少,

    一切都来得及,都来得及......

    一切得道的,都是自信得到天地照顾之人,最主要的信念,是天地知道每个个体的意义,这与宗教的感觉差不多。在中国文化里,一个把自己彻底交给天与地,相信自己处于一个被照顾、有意义的实体里的人,他的心情大体如诗里描述的样子。当他在天地怀抱中醒来,觉得自己被照顾的很好,不管远处还是近处,没有任何值得焦虑的事情。我们把这种心空四方、超越凡俗的状态称为道家风范,所以读《三国演义》,你会发觉诸葛亮的儒家形象之外,还带些“仙风道骨”,这点在戏剧里表现得尤明显。你也许觉得这种认识实在有点幼稚,以现代眼光看的确是这样,古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淳朴的、儿童般的生活,但这“幼稚”中并不缺乏出色的精神力和理解力。这儿童般的心态,源于他相信他与万物一样有个好的母亲,这母亲能够理解这实体里所有事物的需要,甚至超越了他们一切可能的担心、焦虑。所以也可以这样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儿童”在母亲身边醒来的状态,不是冷漠、闲散,相反,是恬静中满怀充沛的感情,这情感与宗教情感类似。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精神世界会导致涣散,对万事都不用心。且慢下这结论,古人的生活也许节奏慢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可却绝不代表闲散。如果一个人相信,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在照顾万物,而不是催促你去思索、想清自身的意义,那你就放下了最费神的思索,你会环顾四周,把时间放入最有机会发展自我的事业里。

    那么,道意味放下、安心,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与道相比,人那点本领,只能完成一时的、短暂成就,这成就可称为“技”。古人发明了很多这样的技,茶道、盆栽……与永久的道相比,这些技是短暂的,但正因为短暂,才适合人来做。卖油翁卖油所用是技,老子作《道德经》所用也是技,两者没有差别,无他,唯技而。只要人所能做到的,不管多不可思议,就是艺能的境界,像朝霞,如樱花。

    技近乎道,业精于勤。虽然技不在道的路上,但古人相信,专心于“技”的路,这条路总有一天会把你领到达万物之母(道)身旁,仿佛是站在山谷对面的另一座山峰上。成为道的路是不通的,所以这已是人能到达的最近位置了。因而诸葛亮念完道家诗,一转眼,就正襟危坐,谈起王图霸业。对于古人,这并不矛盾,道不妨碍他以自己磨练已久的本领做出《隆中对》来——带领刘备兄弟去建立帝国。但他当时心里肯定明白,无论他所预言的帝国有多庞大,也不过是一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ab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