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等张大哥的空挡,我把车子停在路边,靠在座位上眯一会。
张大哥去买个东西去了。
有老太太敲我车门……
牙齿多已烂掉,只剩牙根了,黄黄的,我以为是乞丐,很自然地启动了防御模式。
本地口音,头脑清晰。
问我,你往不往南走?
我说,不。
她说,我走了半天了,走不动了。
我说,我不去。
她这身打扮,包括她的牙齿,若在农村,这就是很正常的农村老太,不会怀疑她的身份,但是在城市里,总觉得有些别扭,因为见多了乞讨者,自然把她归类了。
我推测,她应该是真的走不动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拒绝了她,另外我的确不往南走,不可能特意去送她,张大哥回来看到了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送她?
我问,送哪?咱管不了这么多。
老太继续往南走,遇到一个卖西瓜的,可能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卖西瓜的帮着打了110,最终老太被警察叔叔带走了。
因为这个事,张大哥对我略有意见:为什么不帮助老人呢?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不解释是错的,解释也是错的,我很羡慕张大哥的单纯,等有一天他跟我这么江湖的时候,他也会选择NO!
2007年左右,我在厦门上学,坐出租车,拼车,里面坐着一个老太,去我们学校旁边的一个小饭店看儿子,出租车司机不知道那个地方,只知道我们校区。
我跟司机说:让大妈跟我一起下车吧,我送她过去。
步行过去也就是10分钟,我知道路……
司机同意了。
下了车,我们走了不到100米,出租车司机又回来了,把大妈重新拉上了车,我在想,他为什么有如此的举动呢?
出租车司机把我归类成骗子了,要么我看起来像个坏人,不那么像是学生了,万一把大妈身上的钱给骗走了呢?
我特伤心,因为被人怀疑了。
出租车司机应该是想来想去觉得不放心,还是把大妈送到目的地吧,千万别出什么差错。
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越自私了,看到你们呼吁什么,我装哑巴;看到你们抢着捐款,我当穷鬼;路见不平你们想要出头,我当乌龟……
我的处世哲学变了:我不给社会添麻烦,就是最大的慈善,我照顾好我自己,照顾好我的家庭,照顾好我的兄弟姐妹。
别人的事,就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消极了一些?
也许吧!
我最近看了闺女的一些绘本书,有一些事国外译本,崇洋媚外?非也,这些译本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是教孩子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健全人格,而不是教孩子怎么道德。
记住一点,道德只是一种工具,是中性的,而且是有适用范围的,包括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古代的不一定适合今天,中国的不一定适合欧洲。
但是,人们往往把道德给予升华了。上次闺女看到电视上旺旺大队里几个狗狗去救火 问我,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扑火?
我是否鼓励闺女要见义勇为?
不!
我只希望你健康地活着,不要管闲事,别人的事就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但是有人会反问,若是他自己落水了呢?
这是他的命!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如此的冷漠?
根源是我们的信任体系坍塌了,人与人之间是彼此怀疑的,在这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冷漠的,因为冷漠是一种自我保护,是防御系统。
欧美国家为什么那么有爱心?见到流浪狗都想救助,内心柔软得不得了,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
你在那里随便问个陌生人借手机,他们都会借给你的。
在国内,你去大街上借借试试……
爱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例如农村人与人之间也蛮有爱的,为什么?彼此都熟悉,都信任。
不是我们没有爱心,不是我们道德败坏,相反,是环境逼迫我们开启了防御系统,你看着路人很可怜,给他点零花钱,没想到是职业乞丐,比你收入还高。
从南京飞厦门,我跟媳妇顺路去了趟南京动物园,路上遇到了一个阿姨,看起来蛮可怜的,一直在咳嗽,她想要点东西吃。
我在潜意识里判断是职业的,于是我建议,给她买点东西吃。
媳妇直接给了她100块钱。
阿姨走了。
我就跟媳妇说这个事。
媳妇说,你花100元是买的你自己的心安,与对方是谁无关,是你自愿的,你付出的是钱,买的商品是你内心的满足感。
我无言以对。
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到了动物园门口。又遇到了那个阿姨,又问我要钱,我很好奇地问,刚才不是给了你100元吗?阿姨说,给了我妹妹,我妹妹病了……
这些消费我们爱的人多了,我们自然就启动了防御系统,不再相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