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主群专题简友广场想法
《我与小茅山的故事》之(二)

《我与小茅山的故事》之(二)

作者: 端木家达 | 来源:发表于2022-11-06 22:36 被阅读0次

    文/端木家达

    在我出生的小山村(石湫上方柿园)正南面,约二千米处,有一片群山,它自东向西逶迤绵延,海拔一百八十三米,这就是溧水的小茅山。

    小时候,小茅山在我心目中是非常高大、雄伟的山。常常想到山边去走一走,到山顶上去看看,但村上大人们总吓唬我说:“山中有很多狼,小孩子去了会被狼吃掉”,直到上小学后,我才有机会随母亲进到山中去。

    据明【万历】溧水志(卷之四 )记载:

    琛山,西一十五里。旧志云,尝产玉,因名。 国朝土人建三茅真君祠于上,故俗传为小茅山”。

    这是溧水县志中关于小茅山的来历记载。

    小茅山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了我童年的许多梦想。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活在农村。按照习俗,过年时候,村上家家户户要磨豆腐、开油锅。开油锅烧土灶,比较理想的是用“松毛子(松树上掉下来的叶子)作柴禾烧锅,松毛子具有燃烧时间长、火头大、柴灰少等特点。

    因为我们村附近没有什么山,自然也就没有成片的松树林。那时的小茅山算是大山了,山上万木葱茏,古树参天。只有到了小茅山中才能耙到珍贵的“松毛子”。

    农村传统,一般是家里的女性出去扎柴火,我家也不例外。上小茅山去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总要与村上妯娌们约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在山上劳动一天,直到太阳落山前才回家。

    那时到小茅山上去弄“松毛子”,土话也叫“耙松毛子”。松树上的叶子,被风一吹,纷纷落在松树根部、大石头缝隙处,要把这些零散的细细的树叶归拢到一起,那必须使用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用铁丝制作的,因此也叫“铁丝耙子”,铁丝耙子有大有小,一般二十公分长,前端呈三角形,抓在手上正好耙柴。(待续)

    从我家眺望小茅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小茅山的故事》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bi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