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聊聊自己的朋友们。
自己一路走过来,朋友大概是除了父母外给我灵感和力量最多的了。其实一直想写写朋友们,无论是因为窥视到他人灵魂中独特一面的激动,还是出于友情想要记录自己脑海中的他们,我都应该下笔写的。但无奈,我一直不太懂如何写记叙文。从上初中开始,除非有特殊要求,我的作文基本就固定在议论文的文体上。说白了,我只习惯于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但却不善于记录带给我想法和感觉的具体事物和场景。或者说,我不善于讲故事。想想自己居然是一个不太会讲故事的记者,就有点害怕。
私以为,描述感觉和思想,需要的是提取信息以及总结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但描述事物和场景,似乎更需要强大的观察力,和更具象的思维。需要对环境和人心有很强的感知能力。而这都是我缺乏的。
但幸好做了财经记者这一行当,不同于特稿记者需要强大的讲故事能力。私以为,财经记者更多的是需要价值挖掘能力。需要对市场有透彻的理解力。但一直也是向往讲故事的能力的,毕竟能把财经新闻写得好看也是非常好的。当时我问端传媒的主编张洁平老师,端传媒选记者的时候最看重什么?她说了两点,第一个就是讲故事的能力,第二点是有没有自己非常想做的topic。
就是因为这个逻辑,我选择毕业后去了一家定位泛财经的初创媒体。如今看来,我自己的思维没有错,但错在我没有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究竟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那么简单。过了这么几年,我依然没有大变,还是把世界当做自己以为的那样,还是单维度的思考问题,还是容易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越大的事越固执。
感觉自己前二十多年实在活的太自我和局限,现在才像婴儿一样慢慢睁开双眼真正的去看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太多偏见和自以为是。太多人以为自己在看在听,其实只是在寻求自己固有观点的印证。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去倾听所有。我决定从我的朋友们开始,学会睁开双眼去倾听和理解。
先从浸会大学的朋友说起吧。其实之前上一季千字计划,也写过在香港读书的同学系列。但那基本都是自己的记忆和印象,并没有太多本人实际的所言所做。决定以公共写作的方式,开始写一写我的朋友们,从轲轲开始。
我甚至打算根据每个人问一些问题,就像人物特写那样,尽力把他们每个人比较真实的呈现出来。
千字计划快接近尾声,今天才想明白我这次参加的初衷,即逼迫自己思考,让自己看得更清楚。激发自己的斗志和灵感。一切都是为了让我成为我更想成为的样子。想要做我眼中的大张伟那样的人,看得清楚,但内心澄澈,心底永远有一块干净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