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以来,我很排斥流程,比如惯例的统计表格,做作业指导书等等,等等。真心觉得这些就是历史遗留的未进化产物,小脚老太婆的裹脚布。直到几次操作失误之后……
知道自己的疏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那一刻,脊梁骨发凉,后背拔汗,脸部僵硬,心慌带动手抖,这些感觉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而这些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当时,我能仔细检查,我能double check,能多问一句。悔不当初。
悔,就要找药。武侠小说里流传着一句话“有毒的地方,周围一定有解药”。果不其然,“流程”就是解药,而它早就在我身边,只是被我熟视无睹,甚至自动屏蔽了。一部分是因为我自觉熟悉流程了,一部分是因为抱着侥幸心理,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打心眼里排斥“循规蹈矩”,又烦锁又不能带来光鲜的成绩。
事实并非如此。我开始给自己做一个流程清单,自我要求逐一完成check,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流程是拦截错误走向损失的最后一条救命绳,最后的一道关卡。
我开始做流程图,一步一步列出来,把“检查要点”备注在旁边。流程图就夹在文件夹的第一页,提醒并且强迫自己每次制作文件都要一条一条地check。慢慢地从强迫变成了自然。原来“丢掉”死板的流程,并不是抛弃,而是要把流程变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不是一劳永逸的,也需要温故而知新,隔断时间就要再老老实实地对着流程图操作几次。否则就不是强迫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而是松懈,懈怠,最后变成麻木模糊。犯错的红灯又会亮起。
小到做文件,大到自己的所有工作内容,我都制作了专属于自己的流程,把日常工作固化成流水线操作。周一,和关务的同事确认上周的报关进度;周二制作本周所需的文件;周三整理下周出货计划;周四申请一周所需的单据;周五与相关同事确认本周的事务都已完成。几次操作下来,发现自己不再是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了。同时也减少了对同事的打扰。尽量不打断他们的工作,也是对同事的支持。
进而,我能有心有力地审视我自己的工作内容,发现哪些可以进行合并同类活动,使自己的工作更为经济有效,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
及时做登记,可以避免日后在记忆仓库里翻箱倒柜地回忆当初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和常规的不一样。而这样翻旧账是最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的。
日积月累的登记,成了一份数据。现在不是正流行“大数据”吗?这些汇总登记的表单就是我的“小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与货代之间的成交额,出货数量,我知道合适该去找货代谈谈价格了。
流程,发自内心的,根据自己所需,制作一个流程,不但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流畅性,节省了时间,偶尔还会意外发现“矿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