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说张释之陪皇帝到养虎的兽栏,汉文帝问掌管林苑的官吏有关禽兽簿记录禽兽数目的问题。上林尉被问得惊慌失措,不能回答,就在这时官吏虎园的小吏凑上来,不仅回答了问题,而且夸夸其谈。文帝当即就想让小吏替代他的上司成为上林尉。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公司里口舌利落、擅长表达的人总是升职最快的。不善表达的人,即使有能耐,也只能蜷缩在角落,做最多的事,被最大可能的遗忘,留自己愤愤不平。
这样的模式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从古至今,由学校到职场。
的确,挺胸抬头自信的表达会让人看起来很厉害,更值得信任。嘴皮子利落的人确实很讨喜,可以讨领导的喜,当然也可以讨客户的喜。
但我们也要问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回到张释之与汉文帝的故事。文帝提出给小吏升迁的想法被张释之拦住了。
张释之给出了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朝中老臣如绛侯、东阳侯都不善辩论,但都有真才实学,是朝廷的镇山石。所以言辞不等同于能力。
其次,张释之拿前朝出现的用人弊病举例。秦朝重用执法的官吏,官吏争相以急功细刻。察及细微为尚。说白了,在文书上、笔头上做了很多花架子,没有实际功效。而且因为皇帝奖赏这种行为,就有更多人加入不务实的行列。
在虎园小吏的升迁问题上也一样,如果因为口舌之辩而越过条例升迁他,就会有千千万万人争相效仿,竞相表现自己的能言善辩,而不务实在工作上。所以,国君升贬人才一定要谨慎。
这也是我想从中借鉴的东西。会表达的人看起来很厉害,但这种“厉害”是否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就像诡辩师祖公孙龙,口舌上虽然论证了白马不是马,又有什么用呢。
做管理的时候,赏罚下属一定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嘴皮子功夫能带来价值当然也要奖赏,但奖的标准还是落在价值上,并非嘴皮子厉害。
而且奖惩代表着价值取向,代表着鼓励或抑制什么样的行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会照着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我之前的一个老板就跟我吐槽过,说之前很长时间,在职场上那种说话头头是到的人都被认为很厉害,结果就是越来越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说起话比职场老人“格局”还大,看似一眼洞悉了真相。
可真做起事来才发现,人人都是“大理论家”,说的和做的根本不一样,想找到务实的人反而困难了。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社会取向给予人的错觉,口舌价值大于了实际贡献,人就都照着这个标准发展了。
所以企业里做管理岗位,无论是对下属的升迁考核、季度年度奖金、还是日常的口头褒贬都要慎之又慎。你发出的导向直接决定了你手下小圈子的风气。如果某一天发现手下都不务实,不做事,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直接或间接给出的标准出了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