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梁文道
从今日开始,我会断断续续地撰写梁文道在09年编写的《常识》里面的70个关键切片。虽然书中上半部的70个关键字,70个时事新闻都是发在当时2009,甚至在更前的2007年。当代中国庞杂繁复,有说不完的故事,谈不尽的现象。这里的文章就像人体切片,断流截出其中关键的部分,虽然犹如管中窥豹,亦可检视全体经络的气脉动向。”梁文道在书中如是说。正亦如此,即便现在的2017,细心的你依旧会发现个中的端倪。
梁文道先生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希望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理性地看到社会问题,看清社会问题的本质,能辨别是非真伪,能降低被动影响情绪的起伏。
汉奸的本意:就是抛弃并出卖的社会,国家利益的本土人的统称。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的“默认设置”会告诉自己,谁是忠臣谁是奸贼?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么说本没什么错。因为这是我们初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必不可少的入门途径,同时也是成为自己了解整个历史、整部剧的基础论证。
我们长期的知识归纳与收集都严重地缺乏了一种辩证思考:现实中一个人到底能否一如既往的保持习性,以几乎不改变的程度过完整辈子?是否由头到尾都是如此?有什么的情景背景下才会引申出这样的结论? ... ... 我们都被弱化了,我们都缺乏锻炼。
世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
我们都是立体的,富有矛盾的个体。只不过我们在世难逃被传媒(通俗电视剧、电影、快捷资信等)被掩盖、被弱化批判意识的命运。
就以书中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汪精卫
[文字摘自书籍] 汪精卫到底是不是汉奸?这就是一个令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大家都很难想象,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因谋刺清摄政王而入狱,且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怎么就会成了一个与日本议和、成立南京伪政府的大汉奸呢?
书中也曾给到背后的原因:这些美妙的民间故事依旧脱不开忠奸二分的历史观,他们都反映大家心底的渴望和想象。换言之,这背后符合人类最深处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为好品行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好的品质会一路相随,坏品质亦然。
这种去头去尾,然后在中间添油加醋的故事不是很常见吗?之前是怎么样的,之后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成为前面的对立面。留给中间的尽是个人发挥、想象的空间。随即听到的小道传闻,在那里获取的内部咨询都用着故事的叙事内容,充当成精彩的桥段,让人不服不行。说故事的人和爱听故事传闻的人都深谙一点:故事内容越曲折,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故事就越引人入胜,就越吸引有更多的人聆听。
书本中亦有提到其他鲜见的事例:比方说有一个人在早上是一名正常买卖的合法商人,转眼到晚上就变成通风报信,贩卖人口,四处杀戮的让人闻风丧胆的凶手。可是,背后的行动动机其实就是为了增加收入,养家糊口。商人赚取的钱过于寒魄,入不敷出。
要维持一家之计,唯有拾起武器,挥刀于群众之间。难道这你就能简单地归类成为好人或者恶棍的吗?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我看过一部经典电影——“哈利波特”。在最后一部电影巨作中带来我的一些思考。在最后的决战前夕,哈利在校长的办公室,通过回忆水池看到之前的一幕幕画面。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大意如下:
斯内普教授 :你是说哈利身上存有伏地魔的碎片印记?
邓布利多教授: 是的,哈利在面对伏地魔的当晚。死亡魔咒连同一部分的灵魂注入到哈利的身上。
斯内普教授 : 你是说要消灭伏地魔的灵魂,哈利必须要死吗?
邓布利多教授: 是的。
斯内普教授 : 你就能这么残忍地杀害他吗?他长到这么大,难道只能接受死亡的命运吗?
邓布利多教授:不要告诉我,你已经对他产生了感情。
(重复一遍)是的,这必须的... ...
斯内普恳求邓布利多藏起哈利波特一家
一意孤行地紧闭自己的内心
亲手杀死邓布利多,获取伏地魔信任
诅咒反弹在哈利身上
斯内普教授感到不解
邓布利多给出坚定不移的答案:是的,必须死
斯内普教授第二次提出疑惑
斯内普教授的见解
反问斯内普教授的感受
——这句话咋听下超恶心,再次感到扼腕以及不解
再次确认
哈利必须死的事实
那个从第一集魔法石开始直到被斯内普教授用阿瓦达索命(死亡诅咒)而悲壮地使命性牺牲。我从头到尾无一不敬佩这出色的,待人情切,和蔼和亲的魔法师。在危难面前,迎风破浪,是个可靠踏实的校长。在主人翁哈利身份迷茫之际,能从旁开导,是个相处融洽,与人友善的“老朋友”。可是到最后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这样做的一切一切,难道只想逐步获得别人的信任,然后无情地宰割别人吗?
仔细细想,这有点让人觉得背脊发凉。
这个峰回路转般的剧情,让我产生了激烈的价值冲突。最不应该做的这个人,正通过屏幕向身为观众的我娓娓道来着这阴暗的一切。仿佛在告诉我,已经整整七部作品都被耍了,这样的一切都近似于“虚幻”。
我刚开始万分不能接受,也曾十分执拗地认为:邓布利多的话也许只是某个以后的伏笔,或者.. 是的,我在编理由去支持我的看法,而我却发现从未没思考本身这个看法是否理性,合乎情理。任凭找到各种的理由,但总显得颤颤巍巍,根基不稳。一个理由开始要为另外一个去辩解佐证。
至此,我需要对邓布利多教授多了一重人物的理解。我需要重回现场,回到那个霍格沃兹学校。(这跟书籍上的要历史般地对待历史是近似的意思)。
书中注解
如果我是学校的校长,我会怎么做?如果不按剧中的剧情走,我还有什么可行的操作?假如我是校长,我依旧按照剧中的剧情一步一步实施自己的计划,这又是否能说得过去?
嗯,邓布利多这个角色变得立体起来了,这是我目前的结论。我知道之前对这个角色的看法都简单地赋予了一个二元简单模型非黑即白。后来我发现,我也相当幸运。幸运在于:我早在第七集下部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人的一生。看到一个稳重果断的校长级人物是如何陷入两难困境,又是如何设法“解决”?毕竟这很少在电影,尤其在连续性电影得以完整展现。哈利波特可谓是这方面上乘的佳作! 另外,在电影的结尾有人愿意如实般告诉你那个曾被掩盖的真相,能给自己固化的思维带来洗刷和冲击。那是电影教育人们,促发人们思考的良剂,也是优秀电影的标签。能有机会观看一部被世人称颂的优秀电影,也是一种幸运。
至此,自己逐步推广到剧中的每个角色,斯内普/卢娜/疯眼穆迪/多比/路平...... , 在进一步跳出这部电影,转眼到刘建明、陈永仁、黄志诚(香港电影:无间道)... ...,再放开视野,跳出影视题材回归现实。通过逐步逐步地练习,终有一日相信我们都能如同梁文道老师这样拥有睿智理性的视角剖析古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