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期望理论”我立刻想到了“酸葡萄效应”,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这就是典型的期望值和效价不成正比的典型案例。

管理的作用是什么?针对期望理论来说,就是尽量使期望值与效价是成正比的,在成正比的情况下再提升他们本身的价值,才是期望理论的核心。在使用期望理论的同时,最常出现的就是“酸葡萄效应”,第一步、解决努力和绩效的关系,就是在避免“酸葡萄效应”的出现,目前公司正在实行的KPI考核直接与个人绩效、人际、管理挂钩,使员工不得不得去想怎样摘到“葡萄”,而不是想用什么理由来逃避“摘葡萄”。第二步、解决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关联性”。举个栗子,关联性便是KPI考核里面的奖励是否与惩罚成合理的比例,目前看来是各占50%,是有有一点不合理的。第三步、解决奖励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渴望度。我还是举个栗子,市场部的人员,有的渴望认可的成就感、有的渴望升职加薪、有的希望有力的保证,我们暂时也没有对这些进行细分,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短板,员工渴望什么?这个问题,boss应该比员工自身还要清楚,这才是真正人性化的boss。
小结: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总体是可以利用这个公式的,但是实际运用中,我们更应当注重提升效价的权重,这才是用心理学的角度去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最佳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