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好不容易又凑了一首步韵诗——唐寅的《落花诗》之十九,恰好看到群里有人在线,遂把自己的拙作抛了出去,让牛们拍砖、点评。
先附上我的作品:步韵唐伯虎《落花诗》之十九
春景
文/茉莉花开
春风含笑柳如眉,正是行人游冶时。
草木一行迎细雨,桃夭十里赋新诗。
黄蜂课蜜循香味,彩蝶翩飞落蕊丝。
胜日寻芳须趁早,蔷薇过后便空枝。
学诗杂感唐寅原玉
簇簇双攒出茧眉,淹淹独倚曲栏时。
千年青冢空埋怨,重到玄都好赋诗。
香逐马蹄归蚁垤,影和虫臂罥蛛丝。
寻芳了却新年债,又见成阴子满枝。
村长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不足,说草木是并列一体,本来就包括桃花。而“夭”则是形容桃花的状态,所以很明显颌联对仗不工。
嗯嗯,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关于这一点,修改起来应该也不算困难。只是夜已经很晚了,大脑一片混沌,也不想再思考,便搁置一边。
今早上,认真的村长又艾特我了,因为他还发现了我诗中更大的问题。于是发给我两张手抄的律诗图片,让我仔细琢磨这中间二联和首联的关联是怎么做的。
学诗杂感 学诗杂感这两首诗看起来一目了然,都是从首联延展开来,颌联写景,颈联抒情的模式。
再来看一首李白写的《题东溪宫幽居》,首联点明了贤人的隐居生活,接下来描写的青山和碧柳都是隐居的物象,而颈联的好鸟和飞花则是突出了住所的幽僻和幽静,与东溪卜筑的联接不可谓不紧密。
学诗杂感村长的一番指点,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仔细琢磨,还是存在着一个起承转合的问题。
虽然我们都知道写诗同写文章一样,要有起承转合的紧密衔接,但有时候为了照顾平仄及韵脚,写着写着就跑偏了。还是腹内空空,功夫不到家的缘故呀。
一番思考,做了如下的修改:
《春景》
春风含笑柳如眉,正是行人游冶时。
碧草满园逢细雨,桃花十里赋新诗。
儿童急走追蝴蝶,落絮翩飞入发丝。
胜日寻芳须趁早,蔷薇过后便空枝。
不知道这样改过之后,跟之前比起来是不是稍微好一些。
诗词短小精悍,尤其要讲究用词准确。不由得对古人作诗的严谨态度肃然起敬。
最有名的就是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了。想当初,贾岛为了一句诗“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更贴切而苦苦思索。琢磨了好久,还是没有主意。于是他一边嘴里念念叨叨,一边骑着毛驴任意行走,不觉冲撞了高官韩愈的仪仗队。而韩愈在问明原委后,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认真帮他分析,最终选定了“敲”字。
因为一个字,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竟成为了好朋友,这段佳话令后人不无感动。
作为苦吟诗人,贾岛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切身体会。而同样,卢延让也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受。
为了让自己的诗文表达更加贴切而传神,诗人们总是反复斟酌,一再修改。即使身为诗圣,杜甫也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要求。
这种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极致的精神,是否也是当下“求快、求高”的现代人所缺乏的一种东西呢?或许我们也可以试着慢下来,专心打磨,认真做好当下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