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生活家
我总想要更多,但我做成的却很少

我总想要更多,但我做成的却很少

作者: 浅草___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11:16 被阅读0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样的经历,在新年计划表上满满地写了一列,幻想着计划完成的那一刻美妙的心情,然而,下一年,做的却是上一年还没完成的从上上年开始计划的事情。又或者是,心里总会燃起无数个念头,“哇,那个人弹吉他好帅,我想学”“我喜欢钢琴,钢琴声音真好听,我想学”“健身对身体好,我要开始健身了”“画画可以陶冶情操,学学画画吧”“大家都在考证呢,我也要考个证吧”,但是却发现,自己的时间永远比想要做的事情要少。曾经,我总是被爸妈嘲笑,汶川有范跑跑,而我则是谢讲讲。我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让我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并不难,但是要坚持做下去,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难道我想做成很多事情的想法真的不现实吗,难道我就不可以成为一个有韧性的人,一个有行动力的人,从此告别谢讲讲和三分钟热度吗?

    不。心理学上有个研究,得出结论,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比从小被夸努力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其实我们的行为习惯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一个如何的人,那不过代表我们曾经被如何教导过,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如果想要改变,首先要把放在自己身上的帽子摘掉,把别人给你强加过的标签撕掉,重新为那个你期待的自己贴上新的认知。有句俗话说得好: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下面有两种思维方式,是我认为可以从“我总想要更多,但我做成的却很少”转变成为“我做成的很多,想要的很少”的有效观念:

    1.区别清楚“需要”和“想要”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外界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觉知,“想要”和“需要”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很多人口渴的第一时间想喝的是可乐,然而其实一杯水,就可以解决口渴这个问题。我们总是会被广告上的光鲜亮丽所吸引,或者被别人的喜好所影响,却很少去问问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东西。举个例子,区别清楚“需要”和“想要”有效地帮助我控制了自己的不理智购物行为。最近我喜欢上了玩积木,网上有很贵的进口的nanoblock也有一些廉价的国产积木,起初我想买nanoblock的愿望真的很强烈,因为它很精致很漂亮。通过区别“需要”和“想要”,我突然明白了,我真正需要的只是玩积木这个玩的过程,于是愉快地用一个nanoblock的价格买了好几个廉价的国产货,玩得不亦乐乎,也足够我玩很久了。这绝对是一笔性价比超高的交易。

    2.倒金字塔思想

    现在很多人崇尚的是直线型思想,就是我想要什么我要刻不容缓地得到,而且过程必须一帆风顺。然而,我们都忘了成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小时候,我们开始学走路,歪歪倒到的,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的时候,父母和我们都哈哈大笑,因为这再寻常不过了,学走路的过程,连跌倒都那么有趣,最终我们也学会了不是吗。看我们如今,走路走得多么自然,多么浑然天成,甚至不用耗费一点精力去思考怎么走。那为什么在成人的社会跌倒了,就不再有趣了,人们开始严肃起来,有人会跟你说你这里那里有问题,有人会嘲笑你,有人会去评价你,有人甚至说你永远都不会成功了。我们会对一个学走路的小孩这么说吗?成长的趣味,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跌跌撞撞,还面带微笑地前前走吗?

    倒金字塔,就是从一到无穷的过程,像我们成长的过程一样。从做成一件事开始到做成很多件事,从一个简单的步骤启动到慢慢增加其他的步骤,而不必要一下子做到完美。

    想要的很少”背后的含义是我已经拥有很多,“我总想要更多”背后的含义是我拥有的很少。显然一个处在满足状态的人会比处在不满状态的人情绪要好,一个感觉富足的人要比一个感觉贫瘠的人要幸福。我们跟行动力之间的差距,其实是旧有观念产生的阻碍,而对新观念的接受不仅包括脑袋上的思想,也包括四肢上的行动,这才是真正的认可和接受了。认识到我们“需要”的很少,便可以把“想要”转换为“需要”,去真正探求自己内心所需要和合适自己的东西,从“想要”到“需要”的过程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要做的事情。然后通过金字塔的思想,推迟满足感,改善掉完美主义,从简单的启动到慢慢增添新的事物,并重新看待失败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总想要更多,但我做成的却很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k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