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下层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他就是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是个农村青年,小时读过几年书,后来因家贫读不成了便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去省城里帮忙记账。不料客人的店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去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二十二岁。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孝敬父母。一日被路过的李知县发现,感其嘉行,便提携匡超人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会连累匡超人,于是匡超人就去杭州躲避风头。他到了杭州,发现他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偶然间结交了一群假名士,他开始变得虚伪,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转折时期。
后来潘三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大户人家逃出的侍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事后潘三也给了匡超人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了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顶替金悦上考场,并中了秀才,他又赚了二百两银子。潘三确实没有亏待匡超人,不仅帮他在城里买了房,还给他娶了亲,所以从私人角度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却暴露了他那薄情寡义,虚伪至极的嘴脸:逼自己的妻子回乡下,自己另娶了有权人家的女儿,导致妻子在乡下抑郁而死。潘三入狱后,他翻脸无情,还称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
这个从前善良,脚踏实地的青年终究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不知廉耻的吹牛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