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关于一篇短篇小说的写作思考

作者: 墨语花开时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23:30 被阅读125次

    两天时间,完成一篇短篇小说《身安何处》,虽非上佳之作,却小有收获。

    自在简书日更半年多来,发布的文章良莠不齐:有三言两语的随笔,也有自己稍能上眼的散文,或是剧评影评书评,间或也发些杂七杂八的零散感慨,总不成章法。

    参加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课程,同学们常向老师讨教小说的写法,我却始终缄默。我完全没想过,也不敢写小说,一点底气都没。但老老实实地听课,作笔记是能做到的,也把一些写作方法植入了脑海。

    写文抒发情感是一层意义,反映社会现实是另一层意义。热点评论,不是我的擅长,尝试几次后,就已放弃,一直思考着,能否更柔性地去作些诉求或思考。

    正因这些多维度的因素,又加之题材的触发,也就有了此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小说《身安何处》。虽之前已有两篇小说被收入简书短篇小说专题,但无论动笔初衷,到写作均仅是随性而为,且其中一篇写作之初是从散文入手的,故而未曾有过较好的谋篇布局,倒是这篇《身安何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写作、成文的过程,因而作一个小小的自我总结,以期进一步的提高。

    1、关于创作初衷

    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当年祖母患病,整个过程回忆起来依然揪心不已。随着年岁稍长,身边多位好友亦困扰于长辈患此病后的各种苦痛,每言及此,常常长吁短叹。近日获悉,朋友兄妹几人因无力照顾病情愈来愈重的老母,在送敬老院频频遭拒后,无奈之下将老人送进了精神病院。闻讯震惊之余,亦深深体悟到为子女者的自责与无奈。

    之后几天,常因此事感慨不断。忽一日,心弦一动:能不能把此事作为写作题材呢?自己的经历,朋友的诉说,以及在好友家见过其八十老母混混沌沌闹着找老伴等各种片段不断地在脑海浮现。素材不缺,如何落笔,却茫然中无从下手。

    以往日写散文的思路,要将那么多素材运用起来,是颇难铺排的。小说?思考再三,还是相对较为可行的体裁。但是如何让叙述有效开展,又扣人心弦,思考了两天却始终剪不断,理还乱,一筹莫展。

    2、关于作品建构

    正当思考陷入山穷水复的境地时,在简书上翻看了几位简友的作品大受启发。不破不立,尝试一个全新角度来解读大家庭与老年痴呆症之间的遭遇战,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蹦了出来:让已身患疾病的母亲跳离患病的肉体,来和子女们进行一次对话,去挖掘整个家庭因这样一种疾病而面临的困惑,摆脱对人性的拷问,而是更宽容更客观地去描写整个事件。这种困扰,实际上已不止一个家庭要面对,而是已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养老机制问题。因此,在文中,我先确定一个基调,此文中没有一个反面人物,母慈子孝是多数人的期待,只是现实往往很残酷,虽则子女的做法有待商榷,但我坚信,人心还是向善的。

    那么如何让母亲能成功跳离本体,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借什么力量,让母亲能走出来?穿越当然是不二手法!但这个媒介既要随时发挥功能,又要有一定的寓意,正在苦苦思索中,无意间瞟见窗台上那个弃用的小闹钟。

    对,一则闹钟曾是过去几十年家庭必备之物,可作为主人公生命轨迹的见证;二则也暗寓了文末点明的,时光如流水,已发生之事,无法逆转;三则,没有想到更好的物件,哈哈哈。

    这个问题解决后,整个故事的逻辑仿佛一下子就通透了,对话的内容、次序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一在脑海里渐渐浮现。

    3、关于人物定位

    无戒老师的21天写作训练营课程里,记得老师始终强调,小说的创作,要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从不同角度去描画,以令人物更丰满。

    因为除了刚才言及的构思过程,一时实在难以找出更好地叙述方式,因此对话是此文行文的重点。而难点亦因此产生,如何在对话中去树立人物形象,这很关键。

    故而,在人物的定位上,我反复揣摩,最后将这个家庭的子女设定为三人,一位长子两个女儿。长子大安家中的顶梁柱,军人出身,平时工作繁忙,但是家庭事务的重要担当和决策者,理性但不乏温情;次女荷儿是大安的孪生妹妹,性格内敛,家庭观念极重,任劳任怨;三女儿小楚,性格直率乖巧。

    三人的性格一方面通过母亲的侧面叙述来描摹,另一方面又通过各自的语言予以刻画,再加上细微的动作描写,以达到区分。之所以把子女人数设定在三人,是觉得如此能较好地提升人物辨识度,说白了,人物一多驾驭不了,这是真的,哈哈。

    而母亲这个人物,是让我们感到最无奈,最痛心的。她能干,又深爱着她的丈夫,对子女更是充满慈爱,却为病所扰,不得已反成了子女的“累赘”。

    这里补充一点自己的小得意处:作品名《身安何处》完全是下意识地浮现在脑海中的四个字,莆一写下,就未曾改过。但文中三个儿女的名字却让我犯愁。想了几种,都觉得欠妥。灵感的闪现有时真是瞬间的,有一刻目光又停留在了题目上,《身安何处》,如果子女三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的谐音呢?于是名字末三字就有了”安“、”荷“、”楚“;"身”字可作谐音“沈”;原本一个完整和美的家庭“沈”家,因为一病,母亲竟然无家可归,所以我故意让子女的名字里嵌入一个“家”字,并在文末墓园那一段,列出了所有立碑人的名字,就是为了强调,看似有"家“,其实母亲已无“家”可归,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亦是极大的讽刺,更是自己在构思上较为得意的一笔!

    文章总体的创作思路,有脉络可循,这令我颇感欣慰,亦是对于无戒老师课程的最好一次践行。但是当时老师强调,小说中,过多的对话是大忌,但是此文恰恰是反其道而行。正因如此,行文中亦常常自觉笔力不够。总想写得更温馨,更动人,却因为大段的口语表述而显得苍白。不知未来某一天,再来复看,是不是可以找到另一种视角来诠释这样一个主题!


    365天百字文    #20170317打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关于一篇短篇小说的写作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lp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