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习惯,总会想起老爸从小就在我耳边念叨的那句“习惯这种说法是懒人的推脱”,“习惯是拒绝改变的借口”,可遇到大家眼里的“好习惯”时,又回被说“养成习惯就好了”。所以经常会感到,名言果然如果不是有情境的分别,看起来真是矛盾啊。
我一直会苦恼于如何去摆脱我那懒癌,如何有长性地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可以把那件事养成某种高超的技能,比如写作,比如绘画或音乐;或者可以把那件事化为对自身有益的事情,比如健身。
但只凭一己之力,好像还真是很难达成。如果不是有外力推动,基本上自己是能忽略就忽略过去的。有时也会想其根源,可能是因为上学时身负了绵长而系统严苛的管束,反而当终有了自由身后,反而无法自己建立一套有规律的行动,这要按心理学上的话来说,可以叫客体关系上没有做好过渡,亦或心理动力不足吧。这就想起,有个朋友好容易攒了一部分钱,辞职回家打算好好的“做自己的事”,搞自己的艺术画自己想画的画,但一年过后没画几幅画一事无成,钱也花光熬不住了,只能继续又跑去上班。
我想如果我也抱着一堆梦想完全一人赋闲在家估计也是那个德行吧。即使随手可得一堆励志的鸡汤,教人摆脱拖延症的干货,但自己本身心气儿不够,还是难以达成吧。我已经试过几年都买了moleskine的日程本,想要一年每天都写日记,但一年下来估计只写了两个月的量,真是可惜了那么好的本子。
经常会想起传说中村上春树的规律作息而感到无比佩服:早上起来先跑步,上午读书或会见友人,下午写作。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一种作息,总在以一件事为中心地去努力,就算不闻名遐迩至少也能成个气候的。
终有一天我这儿脑内突然灵光一闪:没人催稿,没有明确的收入动力,那不如就先把一件希望形成“气候”的事情养成如同早上起来必须刷牙洗脸的“习惯”吧。心理动力不足又无外力,只去灌“坚持”“努力”的鸡汤是无用的,那至少我们还有方法。当一件事连续做三天,一个最小的周期就启动了,从古至今都有3和7这样的“神秘数字”,比如生了小病吃三天药基本就好了,严重点儿的病吃七天一个周期,七天过后换药继续观察。坚持三天还是比较容易的,若能自行坚持到第七天,若没有来自外界的鼓励,如友人的赞赏或钱财上的增加,很可能会开始进入一个懈怠的瓶颈。
起初自己无法养成惯性还是可以依靠外在的团体,比如“自由写作群”这样的活动还真是非常合适,有一定的赏罚机制,每天必须写超过500字的文章,入群有会费,三次违规就得退群还不退费,虽然会费没几多钱,但只因为没写那么几百个字就半途而废,这也太不划算,一条微博也就140个字,再不济多写几条微博至少字也凑足了。不过时过一周,我果然终有这么一次未在24点前交作业,果真遇见了懒癌诅咒中的瓶颈。想来我这种病得不轻的人,这种活动至少要连续进行三个月才能养成一个自发的持久的习惯吧。
说到这儿就回想起高三时期,老师让我们写周记,每周一交作业让老师评分,每节语文课都按学号依次读自己的某篇周记,待到毕业时,我已经觉得自己快要成作家了,还想着以后也这样写下去吧,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但毕业之后,没有老师批作业,没有同学一起分享,也就失去了动力。
所以说,人终究是关系的动物,失去外力的互动,单靠自己死磕,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那么靠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