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0:昨天一位心理学同学问我,下周Z老师的儿子结婚,有通知你吗?我没收到通知,非常惊讶。
Z老师是我们俩共同的老师,我们曾跟着她学习,算是学员,但是也是同学关系,因为在心理圈里,很多是亦师亦友。同时去一个工作坊学习,就成了同学。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又成了师生。
那她的孩子结婚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告诉我们,想到她平时的待人接物态度,又在意料之中。她怕麻烦别人,总是自己多付出一点。
刚好今天见到她,就问这件事,她说很为难,要不要叫心理学的这些伙伴。
大家关系比较复杂,虽然感情好,但是伦理要求避免多重关系。有的找她做过咨询,算是来访者。更要避免。
伦理都学过,并反复强调的避免多重关系。伦理是西方传过来的,他们人际关系界限要比我们清晰,而我们的文化背景里人情更浓,所以,遵守伦理是否也要考虑本土的文化传统。
她还担心婚礼在外地办理,赶上五一小长假,不知道大家方不方便去。
我跟她表达了我的想法,如果老师家的孩子结婚没有叫我,我会感觉有一些生疏,被推开了。如果叫我会很开心。将来我的孩子结婚,我也很希望老师能够来参加。
虽然是外地,也不远。
老师又说,那就大家来了以后,组织一场心理学活动吧。我说宾客很多,为了照顾这些心理学的同学而分出心来,忽略了别人,也没有必要。大家去了都会理解的。
老师说那就回来以后再请一次客,大家专门再聚一次。我赶紧说只需要补请没去的人就行了。她的性格是害怕欠别人的,宁愿别人欠一点她,其实这样让别人不好意思,也是一种被动攻击,因为人都不喜欢欠别人的。
人际交际技巧里说互相欠着点,关系才能更拉近,觉得自己在对方那里有价值。
我为什么给老师这些提醒呢?因为我也会这样处事。
最早可能是因为安全感不足,价值感低,总怕给别人添麻烦,尽量想多给予对方,证明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通过学习,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到了重要的事情,应激反应出来,还是老习惯。
即便像老师这样已经成长得很好,非常资深,也依然会有这些绕不过去的人格里的一些特征。当然我说的是我目前的想法,不一定正确。
跟老师交流完之后,下午她就把名单发给了我。平常来往比较密切的,不管是学生还是同学也都通知了,大家又能聚到一起活动很开心。
要拼车去,有人表达把费用分摊,车主说路不远,不需要。就这么欠一点,关系更近。
伦理也要符合本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