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澳洲打工度假这一年
打工度假这一年:认识世界,做自己

打工度假这一年:认识世界,做自己

作者: 想要遨游大海的咸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23:53 被阅读0次

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在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的这一年,我走过澳洲几乎整个东海岸线,换了6个城市,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尝试了一些以前不敢或者没机会做的事。

仔细想想,这一年似乎很不一样,不管是和国内稳定的工作相比,还是和上学时候相比,有一连串的故事想要和你们分享。但再想想,又似乎和过去的几年并没有太大不同,一样的东奔西走,对着攻略探索新的地图,把一个个新面孔纳入通讯录。

有人说所谓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去到 “新” 地方和认识 “新” 面孔给人的新鲜感,总能让人耳清目明。

但相比于去不同地方打卡景点,我更喜欢在不同的地方居住。柬埔寨实习,欧洲留学,都让我有机会好好花时间深入当地,当然澳大利亚的打工度假也不例外。

所以说打工度假这一年啊,一样的是 “旅行” 的状态,让我不仅仅留下一组组打卡照片,也在了解当地人生活理念后选择性接纳。而不一样的,在于这一年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更加多样化,而所处环境也更具有包容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被允许数学成绩差,少年被允许提问和反驳,青年被允许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成年人也被允许讨厌工作…… 很多像这样通常不被接纳的行为,在一个宽容的环境下,都显得自然而且理所应当。

这样的包容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是另一个命题。但至少,包容性能给个人更多的选择空间。换个思维方式,也许就能和自己达成和解。

苏格拉底说 “认识你自己”。而我觉得,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个体不断向外拓展的同时必然也在向内拓展。还没有看过世界的人,又何谈 “世界观” 呢?

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到和听到这个世界,建立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在一个 “预设” 好了 “参数” 的认知范围里自我构建 —— 那样的话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我还想继续探索这个世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足够精彩,足够精彩到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我还想继续探索这个世界,不是因为生活在别处。生活并不在别处,相反,生活就在当下,生活就在眼前,我愿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经纬度过好 “柴米油盐” 的生活。

出发之前,很多人不解,问为什么硕士毕业有着体面的工作,却还要抛弃这一切去做这样不切实际的梦。那时候我的 “官方” 回答是,我不想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说不定在外面的某个地方,还有更多的未知的机会。

而结束这一年的打工度假之后,回国的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都陷在深深的 “文化冲击” 感之中—— 说出来很多人还不信,出去一年而已,何至于此。但这种冲击感确是实打实的强烈。

* cultural shock,文化休克或者文化震荡,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而这种冲击感的来源,一方面是发展得 “光怪陆离” 的科技,另一方方面是迎面而来的 “压抑感”。而这种压抑感,大部分来源于文化环境的 “不包容”。这种相比较之下不包容的环境,习惯给人更多的预设、施加更多的干预。

当然,这种文化冲击的感觉,对于长期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的人而言是很难体会到的。产生冲击的两个环境并没有孰好孰坏,但是,恰恰是通过这种反向的 “冲击”,个体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在的环境,从而认识自己。

当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是一团迷雾的时候,你给自己的定位也就是一团迷雾。而当这个世界在你眼前慢慢展开的时候,你才慢慢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

打工度假这一年,更让我坚定的一点是,我只想 “做自己”。

对于20岁左右,特别是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们而言,“打工度假” 是个很 “酷” 的词,这也是当我还在上学时候,“打工度假” 给我的第一印象。但我想告诉那些觉得它很 “酷” 的朋友们,千万别因为一件事情听起来 “酷” 就去做。

“酷” 有的时候代表年轻人的流行,有的时候代表不同于主流文化,但 “酷” 这件事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它只能是别人眼里的。当你努力成为曾经的自己以为的 “酷” 的定义时,你会发现那其实一点也不酷。

* 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营销标语:Being uncool is the new cool.

相反,“做自己” 这件事却不依托于外界的定义,相反,它要求你尽量无视外界的定义。当然,要想做自己,前提是心里有一个明确的自己的形象和定位。

俄罗斯人很少对陌生人笑,也不喜欢陌生人对自己笑。因为在他们的文化语境里,你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能不能和我交朋友,为什么要对我笑?除非你另有所图…… 这样的思维模式说出来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奇怪吧,但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主动对别人示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争取明显或者潜在的利益。而当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习惯,即使你并不知道其中到底有没有牵扯到利益,你都会主动示好,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成了 “谄媚型人格”。而这种人格,正是我这一代人在国内所接受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形成的。

当然这也是一种价值观,无法评价好坏,只是和我目前所坚信的 “做自己” 背道而驰。而这种价值观,也是没有去过其它文化感受过冲击的人很难发现的。

“做个自由而无用的人。” 从上大学第一节课的时候开始,这七个字便开始深入脑海,并渐渐扩散到意志的角落。

我想做个能量爆棚的人,我的能量不足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不足以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但至少我希望我的能量可以支撑起这五个字。

也把这五个字送给一直阅读到这里的你。希望你也能,去到所有想去的地方,尝试所有心里的蠢蠢欲动,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用自己的眼睛,真正去认识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工度假这一年:认识世界,做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sn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