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写挫折,和朋友一起开的公司碰到些瓶颈,由原来的快速成长到现在的反复调整,一直在原地踏步了好几个月。我觉得是时候放下一些较早,回归自身,让自己沉淀下来了。这本是我打算自我反省的第一本书。
也许很多人是从明朝那些事了解王阳明此人,但我没看过,只是从小都听知行合一这么个词,然后有一次听一个老者讲股票的时候,提到年轻人应当知行合一,印象深刻。当知道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主张之一时,对这个人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本人是三分钟热度,一鼓作气完成的事情,做的很好;日积月累的事情,我确屡屡不能做的善终。为此,我开始健身,每天逼自己健身。现在做到了,信心大增,但是其他事情上,我觉得有必要加强。
首先他家境很好,父亲王华是状元,本来就出生在文化浓厚,衣食无忧的家庭,让王阳明(王守仁)有了很宽松和惬意的环境来思考如何做人的问题,这也是东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而他本人也是极其聪明,从小就能熟背各种经书,且酷爱象棋,这几乎天生注定他就擅长排兵布阵。另外他从小就是行动派,想干什么马上就去干,也注定了他不会遵从传统学术的光靠思考来干事。在当时社会流行的是朱熹的理学,王阳明从理学中确认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圣人。理学就是在现在的中国,也影响深远,其中之一就是格物致知,搞清楚一件事情的道理,今天在看知乎时一个回答说,中国的电影永远是要讲一个道理,而不像美国电影,经常是去讲一个人,大概就是一种表现。而对于理学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怎么也无法参透,他曾经和同伴对着竹子盯了三天,想要悟出竹子的道理,但最后他看竹子都产生幻觉了,什么也没悟出来(其实我觉得可以悟出来,植物学家就是做的这件事),所以他开始怀疑朱熹的理学,转而投向佛门和道家,但是在这两家也没有悟出来。
王阳明的目标是成为圣人,所以他从小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建功立业,然后为天地立命。早年一直没能如愿,直到经历了很多磨难之后才得以实现。刘瑾的陷害让他去了龙场,在艰苦的环境中,顿悟了他的心学,道理在人内心,无需去外部知晓事物的道理,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此他有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到处传播他的思想,让更多人遵从自己的良知来做事。在我看来这的确符合中国人一贯关注的内容,即如何做人,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西方哲学关注的人与事物、宇宙的关系。之后主要就是讲王阳明的军事功绩,当小说看。
通读全书以后,对于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我们以为,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要去实践,实践出真知。王阳明的心学其实有更深刻的含义。他讲你心里怎么想也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一环,你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来做事。例如你心里其实是想要孝敬父母的,但是为了将来,你不得不努力工作,认为工作是最重要的事,努力实践,把工作做得很棒。但这是违背你的良知的,就我的理解这就属于知行不合一。良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你心里想要做一些任性的,可能会让别人很难办的事,而事实上你也这样做了,这也不符合良知,因为很多别的人不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就这么一条“知行合一”,只有四个字,却包含了非常多的含义,包含了西方的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军事,甚至政治,凡事跟人有关的,用他的心学都可以解释和解决,东方文化真的是包罗万象,当然也可以说模糊不清。但不管怎样,只要真的懂了他想说的道理,确实是比西方的容易实践很多。我不觉得他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因为王阳明的思想是让人们靠直觉去做事,而有些事情是反直觉的,但在平常大多数时候,心学都可以当做心里的一种行动信仰,只管跟着良心走,什么事都会迎刃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