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微信上读到了数学家陆家羲先生的故事。
读完之后,心情挺沉重。
陆家羲先生193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苦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
1951年陆先生进入哈尔滨一家工厂工作,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数学方法趣引》,被那些妙趣横生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所吸引,对其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特别感兴趣,下决心要攻克这个100多年没人解决的世界难题!
为了更好地研究科学,陆家羲先生1957年放弃工作,考入了当时的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四年,陆先生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毕业时已基本破解了“科克曼女生问题”。
从1961开始,陆先生多次把相关论文分别寄给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发表。文华革命开始后,此事更没了消息。
1979年,陆家羲先生阅读从北京借来的《组合论》杂志发现,寇克曼问题在国外已于1971年被人破解了,破解者是意大利的数学家!
他崩溃发狂,嚎啕大哭,他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他早在1961年就已经解决了“寇克曼系列”难题,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了10年!结果成果成了人家的。
中国问鼎世界数学巅峰的绝佳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后来,陆家羲先生又向数学王国的另一座高峰——“斯坦纳系列”进发,这是与陈景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齐名的另一大世界级数学难题!
1980年陆家羲先生又完成了“斯坦纳系列”论文,再次登上了世界数学的巅峰!
很遗憾,论文寄到北京,同样石沉大海。
多少有点儿幸运的是,陆先生的论文被苏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建议他直接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杂志。
1982年5月陆家羲收到了正式出版通知,1983年3月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后3篇论文一并发表。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明珠,被陆家羲最先摘取了!
随着陆先生系列论文在《组合论》杂志发表,他的名字轰动了西方数学界,很讽刺的是,国内竟还对他一无所知!
直到后来国内有关单位邀请国外组合论专家来华讲学时,才从外国专家口中了解到我们自己就有最顶级的组合论专家。
1983年对陆家羲先生是最高光的一年,也是最悲催的一年。这一年,陆先生先被国外发现了,也被国内认可了;这一年,陆先生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983年7月25日,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召开,陆先生以特邀代表的身份走上讲台,用中文向全世界宣布自己已经证明了“斯坦纳系列”。
1983年10月31日凌晨一点,长期积劳成疾的陆先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走的时候,他躺在土坑上,依然穿着那双露着脚趾头的鞋。
当时,陆先生的身份是包头九中的一位教师,这些年来,他是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
陆先生逝世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刊发了讣闻。《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是:“拚博20 多年,耗尽毕生心血,中学教师陆家羲攻克世界难题斯坦纳系列。”
1984年9月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组织了“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对先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1984年底先生当年投稿的《数学学报》全文刊发了他23年前投出的那篇关于“科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
1987年,陆家羲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但这一切的一切,陆家羲先生通通看不到听不到了。
看完陆先生的故事,心里挺不好受。
陆先生的故事,怎么说,都有很浓的悲剧色彩。
这个悲剧,有时代的原因,也不仅仅全是时代的原因。
一个中学教师研究顶尖的数学问题,估计今天也很难得到充足的支持。
估计今天也很少会有中学老师会呕心沥血地研究这种没效益的数学问题。
现在成绩最好的孩子读大学都选金融信息IT等能挣大钱的,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纯基础研究的。
对陆老师研究的数学难题不懂,不知道有用没用,大概率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感觉对国家来说,对社会来说,有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也需要有人来研究。
中国传统,太讲究有用。
有人说历史上中国科学水平很低,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