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见到的了来英国度假的高中老师,师生能在异国他乡会面,真是激动不已。
异国他乡再见高中刘老师我在沈阳三十一中的化学课老师刘长青是去比利时看女儿而后转道来英国的,得知该消息后,我约了远在拉夫堡的高中同学王淑艳一起到伦敦与老师一家见面。
一晃高中毕业三十八年了,但我们师生之间的情谊不减反增,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
刘老师是文革前的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真正科班出身,教我们的时候三十四岁,正是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涨的时候。
我们一帮在全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第一批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市重点中学重点班的高中生们也是如饥似渴,面对唯一一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没有人敢怠慢,好好上学将来找好工作就是我们当时唯一的愿望。
老师说,那时的学生真好教,没有调皮捣蛋,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比吃比穿,大家一门心思好好学习。
我们说,那时的老师真好,一门心思为了学生出好成绩,再辛苦也乐意!
我们化学刘老师本不是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儿子刚出生,大女儿也才七岁,但刘老师不但上课认真准备,一丝不苟,下课也插空利用自习时间帮我们补课,把自己整理的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和其他学校找到的资料传授给我们。
常常在我们上自习的时候,老师悄无声息的走进来,到每个同学身边看看,为我们答疑解惑。即使不能马上给出答案的,也会回去研究后给出结果。
遇到比较普遍的问题,马上提醒大家注意,他最经典的台词是“现在有几个问题占你们一点时间一块儿解释一下”。
有的时候他只是默默的坐在教室前面,等着同学们过去找他问问题,像一个帮助我们一起闯关的坚强后盾。
做为文革后教育的重灾区,辽宁学生参加了太多的学工学农劳动,所以普遍基础很差,尤其化学更是我们的弱项,很多学生在以前学校从未做过化学实验。
但刘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任何问题都耐心解释,他总是那么温文尔雅、和颜悦色,从未斥责过一个学生。他膛音很重,不怒自威,说话不紧不慢,却很有磁性。
那时的同学真自觉,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根本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
有时同学和老师找来外面的模拟试卷,我们学生自己组织刻钢板,借油印机印刷,大家心齐,目标一致,有问题互相帮助和讨论,一起刻苦努力并快乐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高考我们全班获得平均83分(满分100分)的好成绩,全沈阳市第一,从基础最弱的一科,变成最强的一科。
我们在举杯相庆的时候当然不会忘记老师的付出,他为了我们能考出好成绩,放弃了太多自己的休息时间和照顾家人和孩子,直到我们毕业的时候儿子才两岁。
关键是,那时的师生关系是如此的纯洁,老师把爱学生化作无私的奉献,从未索取一分额外回报,甚至哪怕一份小小的礼物,用他的话说,能看到自己学生的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后来当年的化学刘老师变成了省重点高中的刘校长,他的学生也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但他给我们高二四班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在我们每个学生的心中他都是比班主任更加胜任的班主任,以至于每次高中同学聚会都少不了提到他,更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上嘉宾。
一晃刘老师已经七十五岁了,我们一起在秋高气爽的伦敦街头漫步,一起在塔桥上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欣赏两岸美景。我们甚至找到了刘老师儿子当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上学时的宿舍,一起合影留念,并发给这个如今已经四十岁了的孩子爸爸。
王淑艳要当天赶回拉夫堡,不得不提前离开了,但她对这次伦敦的师生相聚也是难以忘怀。
异国他乡再见高中刘老师在游览泰晤士河的渡船上,回忆过去的青春岁月,不禁感叹万千。此时与老师促膝长谈的幸福感觉与其说是师生,倒不如说是亲人,因为他不但教给我知识,更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点亮了我前行的路......
而老师也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批学生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异国他乡再见高中刘老师告别的时候真是依依不舍,约好明年再来英国相聚。
异国他乡再见高中刘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