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马云也说过:“不吃苦,不奋斗,你拿青春来干什么?”
18岁高考前,所有人最崇尚的一句话是:“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拼搏的自己。”可是,随着阅历增长,你慢慢发现,即使我们踏平了所有苦难,眼前依然少有自己预期的那些收获。
为什么?
01
曾经和一位读者讨论过工作的理想城市问题,她谈及自己做北漂的那段日子,语气默然。
为了省钱,她把房子租在城郊,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去挤地铁,几百块一个月的小房间里只有一张1米8的单人床,和两个吃饭时可以拼起来当小桌子用的简易木椅。
她说那段时间的奔波让她觉得生存很难,她不知道,为了和别人有一样的薪资水平,她应该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努力。
“所以我现在不算很委屈自己,北漂嘛,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然而,一年后,当我再次询问她的景况时,她已经离开北京了。
她说这一年让她真切的明白:“吃再多的苦,在北京生活的这一年,我依然看不到希望,不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机会不够,而是一直在做无意义的付出。”
我为她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感到欢喜,我庆幸她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我庆幸她没有对苦难趋之若鹜。
曾经看柴静的一本书里写道这么一段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02
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逐渐给自己的贴上很多的标签。
18岁的时候,跨过高考这个跳板,脱离高压的学习生活,你会渴望自由,渴望坦诚,渴望真实,即使高考分数会在众多同龄人中给你一个定位,你依然会拍着胸脯,告诉自己说:“没事,上了大学,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再努力就是了,不就是吃苦吗?”
然而,在大学里摸索久了,很多人就会有这种观念:“你必须放低姿态,吃苦不是万能的。”
这是张馨予在《我就是演员》的一段自白,这档节目最近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参赛的演员不乏观众口碑很好的实力派,也有默默无闻、有待机遇降临的潜力型演员。
不管是谁,他们进入这个舞台,最终能真正赢得观众认可的,只有实力。一台演出需要演员去不断地打磨,反复地修改,调整对剧本的理解程度与感情的表达方式。
所以说吃苦并不是成功者的法宝,要想行为目标能够达到预期,更多的靠脑力劳动,那是种附加思考总结从而不断做出行为更正的劳动方式。
03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一文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所以,尽管才18到20来岁的年纪,我们身边总不缺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非常忙碌,出席各类演出活动,参加各种竞赛,周末图书馆、培训班、实验室三点一线。
然而,毕业的时候,拿着填写的满满当当的简历,却找不到合适自己的职业。
有人说,每个人一生都有五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分别是出生、学习、婚姻、命运和机遇。其中,学习是绝大多数人最容易把握的一次机会。
但是当学习带来的附加值没有一个可以契合的目标,失落感和空白感会真真切切地呈现在心头。就像王小波说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18岁那年,我觉得比谁都有韧劲儿,即便深处一种无奈的苦难之中,我也能转头爱上这种有些苦涩的滋味,但是20岁,21岁,22岁,23岁,我开始默默变得谦卑。
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不是错,只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苦苦奋斗,比起让梦想折损在半路上,我更喜欢一边收获,一边成长。
(您的每一个小红心我都当成了欢喜ღ( ´・ᴗ・` )
网友评论